2014/3/27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離開不離開 ──小城實驗劇團《戲》觀後

離開不離開
──小城實驗劇團《戲》觀後
文/紙鷂

觀演場次:2014.3.8 晚上 8 時
演出劇目:戲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貝克特的《戲》是生活在煉獄中的人,沒有自己的名字,身體被困在甕內只剩下
頭部,肉體被困而動彈不得失去自由,只能在光明中,極力用語言來表達自己,
但語言斷續凌亂沒有條理,台詞中:「到底有沒有人在聽我說話」連說話的對象
都沒有,最後只執著於過往的一段生活,不斷重覆,時間停滯不前,於黑暗和光
明之間的人。有人會認為是一齣悲劇或表述深層的黑暗,但這是誤解,人生不
是失去和失敗就是悲劇,正如尼采認為世上不存任何意義,他認為「虛無主義」
可分為「消極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前者是求助外力並相信某種
終極對象能給予自己能力,後者則是靠自己的意志,接納一切悲傷和痛苦,了解
本質後再肯定自己的價值。貝克特則屬於後者,《戲》的重覆性是表達著日復日,
歷史重演,甚至時間及宇宙性的循環不息,在把人縮至最少最純粹,在種種沒有
了存在的意義下,否定既定的存在價值,甚至退到零來重新定義人的存在價值。
從藝術形式上,也是刻意將舊的信仰 (傳統的西方戲劇模式)打破,重新思考
「戲」的存在價值。

回到這次由小城實驗劇團主辦「劇場博劇場 2014」中,由黃柏豪所執導的《戲》,
他把原劇本中「重覆」的舞台指示,在演中再多次重覆,在每次再重覆中,台詞
的節奏愈來愈快,聲量也愈放愈輕,燈光也有所改變。在第二次結束後,進入第
三次的重覆,觀眾席的燈也亮起,示意觀眾可以選擇離席,觀眾選擇去留期間,
演員的節奏遭打亂,當演員再次投入、更集中地演繹時,反而是一次真正的開始,
一次真正的對話對象消失。

在失去自由的人前自由活動,有選擇離開的觀眾、留下玩手機的觀眾、離開又回
來的觀眾、聊天的觀眾,而我們在眾多選擇下,是否就是一種自由,現實中有多
少人被所擁有的事物所捆綁,重覆著並非隨本意而行動的事,演員因為照在他們
身上的光而說話,我們也隨手機的光、觀眾席的光而行動,導演把人間的煉獄時
間拉長,在科技進步壽命延長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什麼?把人生再回到最純
粹,也以同樣的心態去觀賞《戲》,或許看到的不是離開。




本文章已刊登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2014/3/26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劇場發生的並不理所當然—評《全民比薩》

劇場發生的並不理所當然——評《全民比薩》
文/糊塗

觀演場次:2014.2.19 晚上八時
演出名稱:全民比薩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今年劇場搏劇場 2014 的主題是“表演次文化”,來自韓國的《全民比薩》將影像
搬到劇場,構造了另一種的劇場形式。由於整個節目大部分時間都聚焦在影像的放
映,對於抱著一心觀看傳統劇場的觀眾來說,存在一定落差。但《全民比薩》作為
一部半紀錄片半劇情的影片,題材新穎,又剛剛好滿足到觀眾的獵奇心。但觀眾看
完這個作品後,要花時間思考和批判這個作品的文化內涵。

2008 年朝鮮第一家比薩店開張,引發導演拍攝《全民比薩》的念頭。對於比薩這
種食物,大眾似乎都已經習以為常,但對朝鮮人民來說,可以說一件天大的事。導
演抓住這個現象作為切入點,展開韓國人對朝鮮生活的影像論述。書寫文化差異往
往是有趣的,觀眾在影像中看到朝鮮人如何買韓國 DVD、練習韓國偶像歌曲的 MV
等,刻畫了朝鮮人對韓國的美好想象。另一方面,影片又突出了朝鮮資源缺乏落後
的社會環境,例如走私者走私要求的報酬是一些日常衣物,有 DVD 但沒有能力買
DVD 機等等。乃至影片播畢後的讀信環節,都反映了漢朝兩國的天淵之別。

然而,筆者認為這種“你”“我”之分論述某一特定群體是危險的。在今天大吹
“韓風”的社會環境中,筆者看到整部影片灌輸著非常主流的價值觀,影像呈現的
內容無礙是以站在韓國較優越的地位,手握話語霸權,對比出朝鮮落後的刻板印象。
這有如文化學者經常批判的“東方主義”:西方世界眼中的東方世界,我們都知道
是片面的頑固的,《全民比薩》的情況,也是如此。按照這個角度看這個作品,它
灌輸的主流價值觀和今次“劇場搏劇場”的主題“表演次文化”就顯得大相徑庭。

的確,這是相對另類的劇場形式,但實際上演出的意識形態十分主流。另外,將這
個作品放在劇場空間裡面其實難以發現這些問題,可以說,劇場空間包庇了這個作
品的文化反思。觀眾進入劇場,往往聚焦在這個作品的美學形式和影片的戲劇(劇
情)張力;同時,劇場空間里發生的任何表現手法,又似乎能令觀眾容易受落。加
之半寫實半虛構的內容,在這個演出裡面,影片道出的信息變得理所當然。

導演在演後座談中表示,拍攝這個影片參考了很多資料,訪問過一些脫北者。但這
也可理解成是一個演出的資料收集。對於這些資料歸納出來的最終結果,觀眾無從
考究到底距離朝鮮的真實面貌有多接近,因此,我們看完這個作品,至少去花一些
時間反思這個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到底是什麼。

















本文章已刊於:論盡澳門街,藝文爛鬼樓,戲遊花間

2014/3/22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戲為何物

戲為何物
文/清

觀演場次:2014.3.9 下午 3 時
演出劇目:《戲》
演出場地:自家劇場

薩繆爾.貝克特的荒誕劇從來都是艱澀的,《戲》在黃柏豪的手中呈現起來有著
同樣壓迫而不安的氣氛,沒有先兆的開始和結束,梁爽、劉保羅和張如意緊湊地
表讀著的話語,勉強只能區分為兩種──有情感的,與無意識的。

三十分鐘過後,劇場的大門被打開、舞台的燈台全亮,看見個別觀眾面露不解的
神情,貝克特的把戲正式開始了!演員重新「啟動」唸詞的程序,雖然台詞的輸
出速度有所提升,但未見紊亂,甚是一讚,而觀眾的思緒也不其然被逼以重新審
視剛剛所接收的訊息──這三人究竟在幹甚麼?

先生、太太、情婦,三角關係藉著演員的重覆表述,觀眾不難理解其各自的身份、
心理狀態與相互關係,然而我卻非以為這是《戲》的重心,充其量只是戲劇表現
的一種手段,為了架構一部戲劇作品所「必然」需要的元素──劇情內容而已。

六十分鐘過後,「甚麼是戲」不斷纏繞在腦際。當我們都習慣於把手機調較靜音、
聽著開場前的提示認定戲劇的開始,當我們都習慣燈全亮配合掌聲滿場、再看見
燈光從身後的大門透入時認定是戲劇的結束,《戲》已將常規打破,它猶如輪迴
的一部份,觀眾只是恰巧墮入它的某個週期之中,看似是無意義的不斷重覆,卻
使你必須思考萬物存在的意義。

七十五分鐘,我懷著滿足的心情離開座席,也許我仍無法斷言自己是否已看「懂」
了《戲》,但我確信《戲》所帶給我需要重新思考的所得所感,遠遠超出了那些
所謂「明白」與「懂得」的肯定,獲益更多、更多。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戲》外之弦外

《戲》外之弦外
文/芊妤

觀看場次:2014.3.7 晚上八時
演出劇目:戲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小城實驗劇團所帶來的《戲》,談及一男兩女的三角關係。三人身置甕中,只展
露出他們的頭部,他們由始至終喋喋不休地談及他們之間的感情瓜葛。基於身體沒有動,場內能動的彷彿只有燈光、演員的嘴巴,以及最為“自由的”聲音。


演員們把對白唸完一遍後,以稍微加速的語調再說一遍,然後皆是無限循環、周
而復始,有如不斷衝擊觀眾的聽覺,直至觀眾不耐煩而離開。這樣的處理手法帶
著挑戰觀眾的耐性為出發點,有著突破性的冒險精神,卻是“危險”。

這齣戲似乎有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是觀者感到佩服及有趣的地方。
作為一位觀者的角度,有三樣不同程度感受。第一次是視覺化的影像,加上聽覺
上追逐故事的來龍去脈。第二次的重覆對白,視覺可以關上,讓自己再聽多一篇。
第三、四、五次,耳朵都關上,任由身體的不耐煩而牽動腳步,轉身離場,連謝
幕拍掌的指定動作也可不做。一個不期望順利謝幕之演出,當中必然是考驗觀眾
的觀賞習慣,而其用意何在?猜想是為了引發觀眾的思考而產生的懸念。
 爭吵在一段關係上是一項維護自身利益的行徑,而重覆的爭吵除了感覺於事無
補,更顯得很無謂。從純聲音至聽不入耳的過程,讓觀眾感受爭論,以至說話,
對維持關係之間,有時顯得虛無以及不切實際。

導演對關係的思考是存在的。唯,此種不斷重覆的處理手法,每次沒有明顯變化,
這種表達方式確實有點累人,且有種未完成之感。到底“累人”是否為導演的最
終用意?觀者認為此劇或多或少對聽覺帶來壓力,要意會劇中的意涵,觀者認為
還需要多加功夫,突出不同循環中的層次及變化。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戲》

《戲》
文/莊莊

觀演場次:2014.3.8 晚上八時
演出劇目:戲
演出場地:自家劇場
















戲一開始,演員被規定在甕中,只露出頭部,肢體受限制。燈光聚焦在演員的臉
上,化妝讓臉部輪廓更加突顯,表情,語氣也相對地誇大。從語言上,三人的關
係及故事情節也可在第一次的演譯中讓觀眾理解。這裏說第一次,是因為接下來
戲會不斷重複進行,但演繹上開始放掉表情,放掉語氣,只剩下節奏,文字。接
著在第三次的重複中,觀眾燈亮起,出入口的大門被打開,打破了凝聚的空間。
這時,我認為「戲」才真正開始。

觀眾可以選擇離開或是留下,演員和觀眾的關係也因為這個空間的變化而產生了
另一種聯繫。巳離場的觀眾在門外喧鬧著,而選擇仍然留下的觀眾,在空洞的重
複和空洞的聆聽中,多了一份慾望。有觀眾開始聊天,有觀眾拿出手機滑動頁面,
有觀眾只是想挑戰看看這樣的重複還可以持續多久,有觀眾離開了又再回來。演
員為了留住觀眾而產生的強烈意志,或是為了讓自己在鬆散的氛圍下更為集中。
由《戲》延伸出來的,比起內容、語言,那更像是一種慾望,而彼此間的「關係」
也由此產生。看著劇場內發生的一切,我在想,現在才是一個最荒誕也是最真實
的時刻。

《戲》,為表演建構了一個有機的空間,同時也為參與者(觀眾)建構了一個反
思的空間。它限制了演員的行動,但給了觀眾選擇的權利。重複地持續下去的原
因,因應每個參與其中的人自身的選擇或對現在的情況所採取的態度,而推進了
這樣的結果。雖然「戲」最後還是淡淡地結束了,但現實生活中的荒誕關係,仍
持續下去,不斷重複。




2014/3/16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馬克白

馬克白
文/潘淑盈

觀演場次:2014.3.1 晚上 8 時
演出劇目:《馬克白》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沒有看過原汁原味的《馬克白》,由從前的評論可知,《馬克白》一劇是莎劇裡經
典的道德劇,故事沒有很複雜:馬克白由有良知到良知泯滅,由生到受煎熬而死,
演譯著長久以來「多行不義必自斃」普世價值。全劇共四位男演員,除了馬克白
外,所有角色都有由其餘三位演出分飾或以操偶代替,演出約一小時三十分,相
當緊湊。之所以會進劇場看戲,其中一個吸引人的點是文宣上寫著「真人、戲偶、
面具魔幻交織」這組詞語,希望一探究竟。除了演繹女巫,馬克白以外的三位演
員都會配合不同的偶以及面具演繹其他角色。沒有混淆、角色分明,而偶的設計
面部表情陰沉,配合燈光,將氣氛營造得更為沉重。使各式的戲偶以及面具做法
十分聰明,一方面可以去減去太多演員在同一舞台短時間內要表現起伏多變的情
緒會淡化馬克白的重要性;同時,因為使用上述的手法,就算演員以十分誇張的
語調甚至動作去進行表演,基於面具及偶具,這種誇張變得合理,而且更突顯各
人物的特質。而當然,演員純熟地操偶、置換角色加上偶及面具的設計到位,才
能成就以上的合理。

女巫在《馬克白》中佔了不少戲份,同時是整個演出的楔子及結尾。原來的女巫
由三位演員以軍人形象表現,將心魔與戰爭連結,然後具體化、現代化地呈現,
更容易讓現在的觀眾投入,一方面削去了迷信的意味,亦讓人有反戰之感。這種
萬年不敗的題材,以另一種方式、注入貼近生活的元素,除了讓更多人認識經典
外,亦能夠透過創作者、表演者的傳達,將當中雖然老生常談,但每每真確的道
理灌注人心,將其視為一種人文教育也無妨。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喜劇效果下的齒冷

喜劇效果下的齒冷
文/芊妤

觀看場次:2014.3.2 15:00
演出劇目:馬克白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小城實驗劇團早前舉行“劇場搏劇場 2014----表演次文化”系列劇場活動,當中
邀請來自韓國、台灣、香港及本地團體參與。筆者觀賞到來自台灣同黨劇團的《馬
克白》作品,該劇為集合人、偶及面具合演的劇目,感覺耳目一新,頗具劇場張
力。

《馬克白》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以馬克白將軍為主線,在三位巫婆
的預言下,加上在其妻子汲汲營營的催逼,於是順理成章地殺害了國王,成功篡
位,故事以他被復仇者刺殺的悲慘命運作結尾。

有關預言的聯想,是出於他者或是自身?劇中看來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對於經典
劇本的處理手法,同黨劇團導演王靖惇沒有側重描繪馬克白的貪婪殘酷,反而更
多的描繪其內心掙扎,無法抵抗慾望的脆弱。馬克白由頭至尾段,沒有表露其奪
得權力的耀武揚威,絲毫笑容或榮耀感也沒有,反而其內心不可告人、左顧右盼
的一面,卻在演出中表露無遺。有關背棄道德的掙扎描繪,在場地色調和演員黑
色的衣飾上,也能映襯出馬克白內心世界的恐懼。

另一方面,劇中加上了面具及木偶的部分,令整個表演增加不少看頭。例如三位
帶著面具的巫婆、士兵、宴會中的賓客,他們面對生死總是處之泰然,更甚是玩
世不恭,即使是一場殺戮戰爭,在充滿血腥的畫面後,也能隨意哼哼歌,扭動輕
快的身體。三位巫婆的滑稽造型,以及彼等的玩鬧模樣,所營造的喜劇效果反而
更令人齒冷;另一方面,馬白克的妻子以木偶來處理,這種被動的姿態亦能凸顯
出其被慾望支配的狀況。導演以冰冷的偶具作為主演工具,能引發觀者對當今的
“操控者”的聯想,此舉讓作品的內涵更為深刻。





2014/3/12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從《全民比薩》看劇場的社會意義

從《全民比薩》看劇場的社會意義
文/Cola

演出名稱:《全民比薩》
觀看日期: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晩上八時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朝鮮長期以來的極權統治,以及嚴格管控媒體的措施令外界對它的了解
不多,這種自我封閉的政策亦令它不易受外來文化影響。已故朝鮮領導人
金正日生前批准了朝鮮第一家比薩店開設,但一般民衆卻很難進入享受。
韓國導演金滉因此將比薩的製作方法製作成五百張DVD,透過中國走私到
朝鮮,再通過黑市售給朝鮮人民,讓他們也能吃到比薩。

《全民比薩》整個創作以西方食物比薩的製作方法,被走私到朝鮮這件
事作為創作原點。演出一開始是一段三十分鐘的影片,內容包括比薩的製
作方法、朝鮮人如何打包行李、朝鮮人如何享受聖誕節、如何透過黑市買
到外來的影音光碟,以及這次走私活動的紀錄片等等。接下來是二十分鐘
的影片,分別播出四封信。由於導演透過走私販賣五百張DVD到朝鮮,又
為了保證自己的片子眞的有賣到朝鮮,所以他要求協助走私的朝鮮人提供
證據,於是這些證據就被放到舞台上,再由南韓的演員讀出。透過這些信
件,我們可以了解到朝鮮人的價値觀以及所嚮往的事物。演出最後以一首
手風琴的音樂作結。

這個演出的形式有別於我們平常看到的劇場演出,整個戲全長五十五分
鐘,其中五十分鐘為影片,感覺有點在看電影,使觀衆與演出間的互動交
流變少了。另外,一般劇場演出的導演,大多會拿劇本或以集體創作的方
式進行排練及呈現,演員透過演出去說故事,但這次的導演透過對朝鮮的
觀察,繼而策劃一個行動(走私比薩的製作方法到朝鮮),再把此事記錄,
在劇場中分享。這樣的劇場創作形式已經超越了劇場本身,就算沒有了劇
場,他們已經在生活中實行了這個“演出”,在這裡劇場只作為一個傳播媒
介去呈現這個已經被記錄的事件。相對於一般的劇場演出,創作者更積極
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從這些互動中引發朝鮮人更多的思考,我們也可以
從他們的思考中了解到朝鮮人的社會及價値觀,從而反思在這樣的一個政
府統治下的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這種把劇場放大到社會中的創作,所
引起的回響更大,不禁令我反思現今的劇場創作。與其在劇場中等待觀衆
進來再刺激他們的思考,倒不如主動地走進他們的生活,並從最平常的生
活事件中引發他們參與。





本文章已刊登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馬克白

馬克白 
文/馬克 

觀演場次:2014.2.28 晚上 8 時 
演出劇目:馬克白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小城劇場搏劇場走到第二年,今年以不同表演形式的實驗演出為賣點。來自台
灣的同黨劇團以偶和面具來演繹的莎翁悲劇《馬克白》,由四名男演員飾演劇
中主角馬克白和三名「女巫」;而劇中其餘七名角色則由三名女巫以操偶及帶
上面具。在此同黨劇團的馬克白,某種程度像是身處夢境,終日自愚,與非真
實存在的人物對話,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導演將劇本戰爭時間地點模糊、轉移到近代的歐洲。演出中不難聽到炮火、槍
和警號聲音,以代表戰爭的發生。劇中引致悲劇的預言:封爵、成王、最後班
柯的子孫君臨一國等,亦是由三名 “女巫” 從收音機發出的零碎雜音中翻譯
的。其餘的角色由三位女巫以操偶或帶上面具的方式上演,正正形成馬克白悲
劇之路是由三位女巫推波助瀾而成,特顯馬克白面對預言的心理抗爭,真實與
幻想之間並存在演出之中。 



而是否成功引導觀眾確信女巫所扮演的「角色」便成了戲的重點之一,演出中
木偶的形態起了一定作用:馬克白妻子的木偶是一個半身偶、與演員高度相
約,在馬克白身旁給予壓力,推使、從中慫恿馬克白暗殺國王、自立為王;另
一邊被殘害的柯班則是布袋偶的大小,特顯女巫及馬白克的能力及被害者的無
能。當中以女巫合力分屍柯班的一幕最為印象深刻,讓觀眾直視馬克白為保權
力的不仁與暴力。而帶上面具的女巫則多以醜角的姿態出現,在旁協助馬白克
引導故事的發展。在演出中可看到女巫單靠面具、形體及聲線演繹的不同角色
與女巫角色本身的差異性不大,這也許是導演特意種在觀眾心中的印象,加強
女巫愚弄馬克白的意象。 

對初看此劇的筆者來說,導演很穩當的演繹原劇的內容,用上偶和面具為引突
顯馬克白的狀態也彼有看頭。可惜,除此之外便沒有太多意外驚喜,特別是在
劇初和劇末時的畫面,被濫用的燈光效果使到演出略顯平庸。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反省.馬克白

反省.馬克白
文/清

觀演場次:2014.3.2 下午 3 時
觀演劇目:馬克白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台灣「同黨劇團」搬演澳門的偶戲《馬克白》雖然以戲偶招倈,然而察覺戲偶的
演繹部份卻非該劇的重心,相信部份觀眾可能難以滿足於此吧? 不過可以體驗導
演王靖惇透析莎士比亞原著後的再改編,實是教人賞心悅目。

原可足本上演三個多小時的《馬克白》被濃縮至三分之一的演出時間,導演是巧
妙地透過文本的原言、角色的述事及戲偶與真人的互動選取,解決了原著中眾多
時空及虛幻交替的難關;人偶班柯被血腥肢解(血紅色的布帶幻演了人肉骨骼)、
馬克白夫人沾滿鮮血的雙手(木色的戲偶在燈光下顯得灰紅)等等,也濃烈地強
化了人類的殘暴、恐懼、不安與怯懦,縱使是未懂《馬克白》為何物,其文本的
意象亦是表露無遺。

導演似乎未有想要藉著《馬克白》的故事展現個人的某種特殊情感和觀點,反倒
是朝著原著故事所要表達由慾望、貪婪、人性等造成的悲劇,藉由獨特的人、偶
交替,更鮮明地呈現於觀眾跟前。這也是本澳劇場作品鮮見的,蓋因甚多改編經
典的本地劇作,或多或少都會透過原著的意念而牽帶刻下的社會現象或個人觀
感,但見同黨劇團的《馬克白》卻是如此純粹,反而更能展現劇團的表現能力,
這也教我在觀劇間不斷反思,究竟經典劇目在改編或重新演繹之時,應將改編至
符合當下的某個目標水平,以符合觀眾的目標預期? 還是應該在維護原文本的完
整呈現下,透射作者在創作中的深意?

眾演員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縱使觀眾清楚看見演員操控戲偶,但片刻間便會被
戲偶的如真活動蓋掩了操控者的存在,其中由三人共控的偶戲段更是精彩不已,
流暢而充滿情感,只是短短的分鐘段落,相信準備的排演定必以小時為單位,劇
場中的戲偶彷如有血有肉的人類,他們所遇上的不幸,是直觀地向觀眾襲來。我
更佩服導演成功地擔任《馬克白》裡的大操控者,他的一雙無形之手隱若地存在
於劇場之中,隨心所欲地調度在劇場中的人與偶,由他的一雙手在半空中牽引著
偶線,這應要歸功於他對文本的徹底融匯吧? 在演後座談中聽著導演解讀每個部
份的細節和構想,成功地讓他被認同為最懂得《馬克白》的人,也令如我此等被
本地劇作寵壞的觀眾,每每只會猜想導演和劇團想要透過表演帶來甚麼不一樣的
新意,然而我卻應該在《馬克白》後,重新對原著改編作品的觀演態度,好好反
省思量。




劇場搏劇場 2014「及時短評」:──《馬克白》

劇場搏劇場 2014──《馬克白》
文/莊莊

觀演場次:2014.3.1 晚上 8 時
演出劇目:馬克白
演出場地:自家劇場



















最初看到「劇場搏劇場 2014」的宣傳資料時,最讓我期待的劇目就是來自
台灣「同黨劇團」的《馬克白》。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於期待看到導演對此經典
文本的切入觀點,以及用人偶和面具的呈現手法可以如何結合在此文本中。


導演把劇本的主線放在馬克白身上,以馬克白的心路歷程作為演出的主軸。
整齣戲只有四名演員,除馬克白外,其他人都是一人分演多角。在表演手法上,
馬克白的呈現方式較為寫實,演員在詮繹上可說是安穩地表現出馬克白這個角色
的內心掙扎了。但整齣戲的安排上,讓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三位女巫以及他們所
扮演的不同角色。演員在形態和節奏處理上劃分得非常清晰,為此劇增添了不少
色彩。而這種利用人偶或面具的表演方式,除了擴大了操縱者的意象外,還衍生
出一種輕挑感,這種輕挑感用來表達一切外在因素,推使馬克白逐步走向預言的
結果,外力的操控與馬克白內心的掙扎因而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劇中重複出現「馬克白巳經殺害了睡眠,所以他將不再得到睡眠。」這句
台詞,我思考著,馬克白失去的「根本」是甚麼,而這個失去被如此放大,對導
演或整個創作團隊而言,有著甚麼意義?在文本的詮繹上是合理的,一切看似是
外力的推聳,但最核心的問題仍回歸於馬克白本人身上。夫人、女巫、班戈既是
外力,也是馬克白心中的一個小暗角。略嫌不足的是,一些巳出現在舞台的意象,
例如三個女巫的衣著,以及一開始的畫面所營造出的戰爭意象,仍未能完全與這
次的演出產生更大的化學作用,暫時還停留於畫面上,而未能更豐富內容。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一個窺探北韓的文化洞口

一個窺探北韓的文化洞口 
文/謐言 

觀演場次:2014.2.19 晚上 8 時 
觀演劇目:全民比薩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北韓,一個極權共產主義至上和資訊被嚴格封鎖的國家,由一個來自南韓的年輕
導演金滉帶着作品《全民比薩》,向澳門觀眾揭開了它一小部分的神秘面紗。 

這個作品由一對南韓年輕男女貫穿,透過一系列的短片、紀錄片和演員讀信呈現
出來。開始時,這對男女只出現在放映中的短片中,並以教導如何製作 pizza、
如何打包行李、介紹南韓流行文化以及如何過聖誕節等為演出內容。有趣的是,
在短片中,無論是演員的聲線、動作、表情、場景擺設,風格都極像北韓製造的,
如果不知道這是一個由南韓導演帶來的作品,還以為是由真正的北韓人親自演
繹。當然細想,在這個由偉大的金領導人主導的國家,是沒有可能讓這種事發生
的。導演的意圖是明顯的,他想透過這個四個單元的短片,諷刺北韓人的現有文
化生活,就是所有的認知都是從偉大的黨領導人灌輸而來的,而片中的一一出現
的文化,如吃資本主義的外來食品、出國旅行、聽南韓流行音樂和知悉除北韓以
外的新聞資訊,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大部分北韓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也希望藉着
片段,靜靜地以文化形式影響着北韓人的思想,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模式。 



當然事實上也有例外的,如作品的紀錄片所顯示,北韓人是可以透過走私市場購
得一些從南韓入口的 DVD 或 CD,可是這些都是犯法的。若沒有看過劇場簡介,
大概一開始不會知道短片的內容是虛是實,所以紀錄片部分起了點題作用。透過
紀錄導演如何冒着生命危險攜帶那五百隻 DVD 與走私犯接洽,帶出導演整個作
品的中心思想和實際功效,也是最真實的呈現。最後的讀信部分,則是一個完美
的回應功能。一封封真摯的回信,都令我們感受到北韓人想知道更多有關外面世
界的面貌,也了解到他們的純真,只是一個簡單的 pizza 教學,已經令他們感動
不已。 

值得探討的是,對於北韓人民來說,若知道了外來世界的資訊,真的會變得幸福
嗎?還是有了比較後,只會變得更悲哀?是次作品有賴多名脫北者的幫忙,讓導
演能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北韓人的真實生活模式。從網上資料來看,該作品在南
韓演出時,讀信部分邀請了多名脫北者參與。個人認為,脫北者在此作品擔當了
無形的重要角色,因為他們是一切來源的所在。而澳門版本的演出,則缺少了這
個元素,感覺很可惜。然而北韓人脫離了祖國,是否意味着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即使北韓和南韓擁有共同語言,但實際上使用時仍有很大分別的。所以脫北者一
旦逃離了北韓,仍需要面對重重困難,包括重新學習語言、調整生活習慣、接受
文化衝擊等。無論如何,是次演出都讓我們對北韓更認識了。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別老貼上政治標籤——《全民比薩》觀後

別老貼上政治標籤——《全民比薩》觀後 
文/喬亞 

觀演場次:2014.2.20 晚上 8 時 
觀演劇目:全民比薩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韓迷」,以及經常接觸朝鮮時局新聞的筆者來說,《全民比
薩》是一個相當可喜的作品,沒有任何對分裂局勢或統一政策的批判,僅以一種
文化差異的角度切入,除了影片畫面所呈現迥異的飲食文化、流行時尚、愛情觀
之外,還有兩地語氣和用字上的差異,在在透露出導演的黑色幽默。而當影片結
束,燈光暗下來,兩位演員靜靜讀出信件內容時,卻是充滿悲傷又敦促人們思考:
是否現實如戲?區區六十年,一條不存在的三八線,竟然已把幾千年歷史、文化
改變,竟然已把種族和土地分割。記憶最深刻是那句,「沒想到南朝鮮的人語調
竟和我們如此相似,如果將來統一了,你(指女主角)來到平壤生活肯定沒問題」,
寫信的女孩不知道,首爾話並不是這樣的語調,那只是女演員模仿朝鮮人說話罷
了。不過筆者也沒想到,出名紀律性強、愛國如生命的朝鮮人,特別是這寫信女
孩自稱幹部子女,竟然也會寫出「你若想到金日成大學就讀,可以賄賂我」這種
得罪國家的玩笑語句。明明一切都是真實的,卻感受到濃濃的戲味。 

事後聽聞,很多人看完《全民比薩》後後悔買了票進場,也許覺得它並不像一個
劇場作品吧。確實,《全民比薩》更像一個社會研究成果發表會,只是中間加插
了一些劇場元素表達;但沒讓我後悔買票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我是韓迷,而是
導演的那份勇敢和真誠,令人起敬。冒著風險,作了一次純人文交流的壯舉,不
求泛起漣漪,只為了讓身為韓國人——與朝鮮人同屬朝鮮民族的自己,能喊出一
點聲音給人聽見。既然如此,不貼上政治標籤,默默聆聽、默默鼓勵和支持,也
許才是對這部作品最大的尊重吧。 




2014/3/11

劇場搏劇場2014「及時短評」 :《馬克白》劇評

《馬克白》劇評 
文/Cola 

觀看場次:2014.3.1 晚上 8 時 
演出劇目:馬克白 
演出地點:自家劇場

演出一開始時三位身穿軍裝手臂上戴著紅十字布條的演員一直重覆著:「不要再
睡了,馬克白已經殺害了睡眠,所以他將不再得到睡眠……」這種陰魂不息的碎
碎唸加上令人不安的警報聲為演出定下了暗黑的基調。導演王靖惇把一個原為三
小時的演出濃縮為 80 分鐘,把裡面十幾個角色分別由四位演員、兩個戲偶及七
個面具說完,透過角色的扮演,戲偶的操控以及面具的角色轉換豐富了視覺的同
時亦在演出的節奏上起了很大的幫助。在原劇中的三位女巫分別由穿著軍裝的男
生來飾演,他們除了飾演女巫亦透過面具及戲偶的轉換來兼演其他角色,但不管
他們飾演甚麼角色,都好像陰魂不散一樣苦纏著馬克白,使他陷入無止盡的痛苦,
這種處理手法更能突顯女巫在劇本中的存在意義。此外,在演出的末段,導演用
了三個定格畫面,它們分別是:三位穿著軍裝救傷服的演員看著馬克白躺在地上、
三位軍裝演員圍著馬克白、馬克白的身影出現在門前。這三個畫面彷彿用了倒敘
法來回顧事件,由馬克白的死亡,受女巫的預言影響到馬克白的出現,既梳理了
演出的故事脈絡,亦起了點睛的效果,為演出留下了不錯的餘韻。由於導演對戲
偶,面具的有效利用,使演出更具節奏,亦把本來冗長的莎劇演繹得乾淨俐落,
令觀眾較易接受。 



在劇場美學方面,佈景及服裝簡單有效,燈光簡約卻能很好地帶出戲的氛圍,例
如:馬克白在府中餐桌宴客那段,本來在場氣氛輕鬆愉快,當賓客打開餐盤後馬
克白因看到班戈屍體的幻覺而非常恐懼,只是一個簡單的燈光轉換已能突顯出他
心中的不安與徨恐,亦可暗示出班戈鬼魂的出現,在此情此景再配以嘉年華式的
音樂,使畫面更見心寒。此外,燈光在區分空間及製造氛圍方面亦起了很大的幫
助,使本來處處受限的空間變得靈活,更具層次感。 

巡迴演出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會因為預算等問題而處處受到限制,但
簡單不代表簡陋。這次同黨劇團作了一次很好的示範,做了一個蠻完整的小劇場
演出。你有多用心去做一個製作,觀眾是看得見的,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