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8

藝術節,好賞析:《聖荷西謀殺案》/比勒

節目名稱:聖荷西謀殺案
場次:2014/05/25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比勒 (澳門劇評人)

莊梅岩無疑創作了近年來少有的好劇本。香港人生活在異鄉美國,要為生
存掙扎,被身份認同、社會地位等等因素所壓迫,故事的發生順理成章。
人性的醜陋和殘酷,或說最現實的一面,在這個時候就暴露無遺。

不足之處,是兩岸三地的人處於同一屋簷下的一幕。如果要在劇中加插政
治意味,僅靠這缺乏舖排的一幕並不足夠,人物的塑造亦顯單薄。但是,
放在澳門的背景之下,這一段十分有意義,在金錢與「尊嚴」之前如何權
衡,是身處於港澳地區的我們需要反思的。

儘管對於這樣文本性較強的劇目,在選角與演員演技方面,戲劇農莊還需
下點功夫。非常欣慰見到澳門劇場界有新血,但若然有演員連臺詞都不能
上口,那就不應該了(這裡就不指名道姓了)。



藝術節,好賞析:多媒體劇《安徒生計劃》/小嘍嘍

節目名稱:多媒體劇《安徒生計劃》
場次:2014/05/24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小嘍嘍 (澳門劇評人)















首先,要為舞臺設計感到驚歎,其次,要為演員大聲喝彩。

多媒體及舞臺設計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演員功力為這場
獨角戲增添不少的光彩。這無疑是一個有深度的作品,但是
否是一場精彩的演出?

談到藝術作品,就會聯想到看不懂?睡意氾濫?藝術作品是
否永遠會與觀眾脫節?個人表達是否不及於社會表達?

這是何解?可能筆者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喜歡情感,喜歡激
情的人,對於一個作品的看法,還是喜歡心跳。心不跳,人何
動?一個作品往往會花很長的篇幅表達人生哲理,價值觀,社
會道德等等。讓觀眾體驗,感受,領悟作品內涵。熬得起是過
程,耗不起是結果。

但這個作品,成功的地方很多,多媒體的運用,舞臺的設計,
故事的切入點,場景連接的方式,招的運用及作品的內涵。 可
作品時間長,節奏緩慢,獨白更像是一場演講戲。

2014/5/27

藝術節,好賞析:多媒體劇《安徒生計劃》/林乃文


場次:2014/05/23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林乃文(台灣劇評人)


終於親眼目睹披一頭滑順漂亮銀髮的Robert Lepage,重演他九年前自編自導自演
的獨角戲:住蒙特婁的白子劇作家,住巴黎的養狗戒毒者,和奔走各地尋求藝
術投資的製作人--某部分彷彿Lepage本人:寫劇本、吸毒、全球旅行、馬不停蹄、
和各國劇院人士談論新的創作計畫;但這些身分又巧妙地和童話家安徒生疊合
起來:巴黎博覽會、旅行、同性戀、手淫、作品《樹精》和《影子》,所有的
身分重疊又裂解,像洋蔥一樣剝了一層又見一層,剝除所有障眼幻象後,不是
後現代的冷酷炫技,而是無分時代的柔軟、笨拙、永遠需要傾聽與更多愛的人
心。

技術上,Robert Lepage是讓視覺解離於2D3D之間的魔法師,雖然說穿了也就
文藝復興的透視幻覺加上日本部屋的推拉門換景技巧,影子那段說書更是有用
一盞燈,但用得神(不是技術高度的神,是切入想像的神),徹底讓人領悟劇
場本質即將最有限的化為最無限的藝術。

作者既精於隱瞞又善於暴露,天生的說故事好手,在語言文字變成老古董的時
代,他輕輕巧巧地用一點點影像幻術,像神油點一滴似地,把古老的敘事魔力
給召喚回劇場。



藝術節,好賞析:《聖荷西謀殺案》/莫兆忠

節目名稱:聖荷西謀殺案
場次:2014/05/23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莫兆忠(澳門劇評人)


莊梅岩該是杜國威之後最受本澳劇團歡迎的香港編劇,她的好幾個劇本在
澳上演都得到好評。《聖荷西謀殺案》劇本佈局嚴密,寫美國一對華人父
婦的故事,竟可引發身份/自我認同的思考,一間看似和諧的dream house裡,
埋葬在園子的玫瑰花下,是一段有關出賣身份尋找自由與尊嚴的秘密,中
段中港台移民的場面不經意地討論著關於身份、政治與經濟的問題起到點
題作用,有趣的是討論之間同時反映著一種對三地意識型態的普遍想像︰
中原心態的大陸人、務實的香港人和明知大勢所趨仍要捍衛身份的台灣人。 
觀眾進場時大屋裡已有演員在場,營造出一種平淡、生活化、閒適的氣氛,
燈暗懸疑音樂突然進入,已暗示在這個像「宜家」一樣的理想生活背後的
陰暗,引人期待。整體演出節奏比較平緩,演員台詞偶有沙石,三個演員
要撐起一場有劇力的戲不容易,其中飾演崔巧玲的梁依倩表現較為穩定,
角色塑造較為突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4/5/23

藝術節,好賞析:戲無分性別 ─ 三幕喜劇《不可兒戲》/鍾世傑

節目名稱:三幕喜劇《不可兒戲》
場次:2014/05/17  20: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鍾世傑 (澳門劇評人)



相信大部份觀眾在入場前,得悉演出的男女角色,統統由男演員擔綱,都會有種同性求偶,相吻的
喜劇期望,或是預設噁心的期望。從佈局上僅用黑白色的童話圖畫作背景,以鮮色系為女角色的服
飾安排,女角色並沒有從外型上選擇穿上裙,裝胸,或展示美腿,焦點回歸到角色關係本身,加上
來自新加坡劇團的演員,流暢演繹王爾德劇本上,一百年前的英國式英語,英語的節奏感、細緻
的用詞貫穿全場演出,加上以四重奏樂隊演奏經典樂章,令人代入百多年前置身於戲院內的感覺。
在當代無論性別,男非男,女非女的現實環境中,放下相愛必然為男女之事,而角色亦非王祖藍或
詹sir等人的矮化女性的表演,實際在街上,好多男或女的行為舉止,皆如台上角色般。配合豐富的
詞彙,對照當下無論英語或粵語的迅速簡化,《不可兒戲》在當代演出甚有象徵意喻。亦充分發揮
了新加玻人的特徵,身份與共融。(生存必需的文化共融,並非我們聽慣包容金主同血濃於水之口
吻)

2014/5/21

藝術節,好賞析:《奇趣物偶》/楊穎虹

節目名稱:奇趣物偶
場次:2014/05/12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楊穎虹 (澳門劇評人)





大家都說,“童心”是兒童文藝的靈魂,然而,什麼是才“童心”呢?為讓兒童
看得開心,有些作品會流於低級趣味,以滑稽的言行和打扮,達到“奪目”之
效;為培養兒童良好的心態,有些作品不惜曲高和寡,運用大量抽象意念,
務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藝術氛圍,贏在起跑線。以上兩者,皆為鐘擺效應下
的“童心”,但兩極化的表現手法,容易顧此失彼。以小丑兼人偶構成的《奇
趣物偶》卻恰如其份地表現了 “童心”,是趣味和美感兼備的一個兒童劇作品。
其 “童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童心”源自對兒童行為的觀察。羅拔圖 · 威茲(Roberto White)很喜歡重複表
現孩子的動態,依曾為教師的本人長年與孩子一起生活和學習的經驗,這些
行為和動作,都來自孩子最真實和自然的反應,如在劇場暖身時段,Roberto
與劇場觀眾玩躲貓貓,又以汽球模擬鼻涕、眼淚等,仿如一個活脫脫的小頑
童在嬉戲,引得在場小觀眾們哈哈大笑。

“童心”源自體貼兒童心理的布局。藝人不僅利用暖身時段成功“破冰”──拉近
與觀眾間的距離,更在過程中加入有趣的互動,如:給觀眾送小禮物,和在
場響手機的朋友開玩笑等,照顧到兒童階段不能長期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特質。
在語言方面,藝人雖不懂中文,但不忘努力拋出幾句廣東話,讓觀眾倍感親
切。

“童心”源自貼近生活的題材。對孩子而言,小丑人偶是種陌生的表現手法,但
全劇的素材主要源自孩子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片段,如:媽媽和孩子、想在鐵
屋中逃跑的人、遇到挫折的舞者等,都是孩子比較容易代入角色進行思考的。
雖然,沒有對白的故事比較抽象,但因為結構簡單,七個幽默而富詩意的故事,
完全沒有語言隔閡。筆者個人認為,小故事彷彿都帶出 “有志者事竟成”的訊息,
看得溫馨有味,如果情節上可以更集中一些,由七個故事變成四個故事,我想
小孩子會更容易領悟和記住。

給塑膠袋、舊襪、水杯、氣球、木箱、包裝紙等平平無奇的物件,予以生命,
是Roberto 的小丑人偶劇中最大的亮點,加上神乎其技的肢體語言,動人的配樂,
不僅令觀眾嘆為觀止,更能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能從劇中領悟到生活的無限創意,
並探求當中的小情小趣,也將是大人和小孩都應該學習的生活哲學。

2014/5/20

藝術節,好賞析:後現代舞蹈《舞》 /雅詩

節目名稱:後現代舞蹈《舞》
場次:2014/05/17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雅詩(澳門劇評人)


在《舞》這個極簡舞蹈風格的作品中,看似只是不斷重複著幾
個簡單純粹的舞蹈動作,但要將幾個舞蹈動作不停地以不同的
排列組合表現,再加上要「無縫」地與音樂配合,而且要在數
十分鐘的重複中維持同一力度完成動作,及至最後的第三段,
不同排列組合的動作更要在對角線及圓形的路線上交替完成,
實在是對舞者專注力及力量的考驗,一點也不簡單,但感覺台
上的舞者們就是從容地舞動著,彷彿化身一顆顆跳脫的音符,
在舞台的空間中運轉移動,是這個舞作的迷人之處!

《舞》加入了1979年的演出錄像投影,以不同角度不同大小影
像,時而同步時而以定格的方式呈現,不僅豐富了整個演出的
空間及視覺效果,更彷彿讓第一代舞者與當下的舞者同台演出,
似幻似真。特別是第二段的獨舞中,影像中的正是編舞 Lucinda Childs
本人,感覺就是整個作品的靈魂在舞,也帶出傳承的意味!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雅詩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8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雅詩(澳門劇評人)

 














《適度異變》主要以銳利的光線將舞台分割成多個方格,配合冰冷的電子
聲樂,營造冷酷的數位世界,而舞者就像是置身其中的一個無面孔生物體,
主要以身體局部的機械式動作對應著光影線條的不斷改變,但很多時候,
他動彈不得,只能張開雙手站立著,似比喻人類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
會反過來被科技制衡;相對於《適度異變》,在《觸.覺》中,舞者的身
體是自由多了!他仍以身體局部抽離的動作為主,當中混合了街舞Breaking
的技巧及自身發展的,動作質感獨特的身體語彙,豐富多變地回應不同顏
色明暗對比的光影變化。當最後只剩下一道彩虹光譜,舞者仍持續以不同
力度的動作對應,至結尾,光影退場,只剩下舞者強烈的呼吸聲,彷彿強
調身體氣息仍是我們最真實的存在!

兩支獨舞,其實不盡是獨舞,因為梅田宏明是成功地與他設計的多媒體共
舞,而不是單以此作為演出的背景或元素。

2014/5/19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小嘍嘍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8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小嘍嘍(澳門劇評人)
 


簡約是這埸的演出本質,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複雜的身體動作,沒有悅耳的
音樂,一切都在簡約中進行。

《適度變異》,多媒體從點、線、曲線的變化,從單一概念顯現不單一的立體
空間;身體則通過isolation及wave作為主要的媒介;音樂以簡約風格的電子聲響
貫穿整個作品。

《觸。覺》,多媒體則重視在空間上的打造與切割,以顏色及心理反應為作品
的脈絡。

這些簡約的碰撞,並沒有為作品帶來出奇意料的效果,而著重單一與重覆的動
機,讓人難以捕捉作品的內涵,也許就像節目簡介中「他的舞蹈充滿象徵意涵」
的效果。但卻是一場很直接的感官反應,也是一埸與科技沉長的對話與反思。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雨木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8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雨木(澳門劇評人)


 
「是人控制了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了人?」當我進入演出空間,正如重覆向
梅田宏明問著相同的問題?漸漸甦醒的身軀,舞者如同抽離的個體,像科技把
人完全打散,就如同身驅也可以作投射屏幕,仿如戲院屏幕的冰冷影像。

  《適度異變》第一幕以夏日蟬鳴聲效,配以一閃一閃的白光,仿如星光,
及後星光隨著聲效變得公式化,舞者的身體也有順著瀑布似的線條流動,呈現
透視的效果,變形再組合,不斷重覆,氣氛逐漸加快、緊張、壓抑、甚至感到
一絲絲的不安,觀眾對空間感的無限放大。

  《觸.覺》的前半段反而少了科技感的侵略,更像舞者的自白,跟隨舞者
的動作,直接喚醒了機械的動作,如同順從及相互結合,強烈的燈光及節奏感,
配以舞者激烈澎湃的舞踏,更顯其心理反應中那份抽離和異常,社會、科技對
人類的壓逼致接近死亡的節奏。

藝術節,好賞析:《手多多物語》/雨木

節目名稱: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1  20:00
地點: 舊法院大樓
作者:雨木(澳門劇評人)

 













手多多,多多手,四對手可以變出無限創意,來自日本稻草
人手影劇團的《手多多物語》,給兒時喜歡探索光影的成人
或是小孩,開闢了全新的「手影」概念,除了是合家歡的親
子演出,更能激發親子的聯想及交流。

  四位演出者非常專業的演出,相互之間的配合及演出走
動,讓演出更細膩,除此之外,喜用動物角色、如耳熟能詳
的龜兔賽跑、企鵝環遊世界等故事全新演繹,讓觀眾格外有
親切感,重覆情節能夠加強小孩對手影的印象,每當演出完
結,演出者均會教授手影動作,也有助家長與子女進行延伸
親子活動。

藝術節,好賞析:《詠舞南音》/莫兆忠


節目名稱:詠舞南音
場次:2014/05/11  20:00
地點:龍華茶樓
作者:莫兆忠 (澳門劇評人)


如果沒有淋雨,窗外街燈下的雨絲背景是額外獎賞。 奇觀化的懷舊氛圍,視
覺與動作空間內與外,環視與集中地交替,構成目不暇給的觀賞趣味。近距
離聽南音大師演出,當然值回票價,龔志成與雲超的合作也令音聲部份驚艶
處處。編舞對舞者本身的質地與能力上的觀察也非常準確,幾位近兩年頗為
活躍的舞者如洪振宇,鄧詠華,劉嘉虹等雖然未見重大突破,但都在個人動
作的特質上發揮了超越前作的水準。 作品結尾從懷舊到傷逝,最後舞者的集
體盲目,以及似乎在回應序幕拍照動作的閃光燈,隱約浮現創作者對懷舊與
現實的思辯,可惜已是尾聲,那只可作為一個短促而美麗的註腳。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林乃文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8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林乃文 (台灣劇評人)

如果說前晚看的查爾斯(Lucinda Childs)之《舞》是對主體性的反動----反敘
事、反情節、反炫技、反偽裝、反「動人與感動」等等,那麼昨晚看的梅田
宏明(Hiroaki Umeda)則是比「反」(anti-)更前進一步而到「超」(super-
個體(individual)的生物學概念。從裂解自我的主體性、不分主客、體與像互
為倒影,到梅田宏明的幽暗舞台,光的線條撲天蓋地網羅而來,吞沒單獨的舞
者,穿上舞者的形體,置換身體的內容,猶如科技置換時間和空間的定義一般。
作為人的生物,與背景同色,就連抵抗都嫌多餘,化為這個世界的反映;同時
又藉著微少而精準的動作,勾動這世界一寸半寸的扭曲或變形----事實上誰為
主動誰為被動已不重要,那是種蝴蝶效應。

下半場的《觸.覺》猶如燈光的範本,示範光與身體如何共舞,以及顏色的純
粹情動力。只見梅田宏明的身體分解為互不連動的區塊,分部產生極速振幅,
如電流如磁波如輻射,如太極的經脈運行,卻更似街舞的機械律動,挑起感官
的直接震撼。我想起上世紀中葉的猶太哲學家安德斯(Günther Anders),他本
人可能不是那麼為國人所聞,他的老師是胡塞爾(Edmund Husserl),他的表哥
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他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一起研究哲學,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名鼎鼎《平庸的邪惡》的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他關切科技對人性的影響而在1956年寫出《人類的過時》(The Obsolescence of the Human Species),他認為人將被自己強力技術創製的完美產品所凌駕,甚是羞愧,人
類與人工製造物的差異只剩「出生」(意味不完美)與「製造」(意味完美)。
因而我們對梅田宏明的舞技----走在路上我們也不會認出他是舞者,而只是一個
光頭、身體柔軟的瘦小子-----的最高稱讚,竟然是:根本不像人跳的!


藝術節,好賞析:後現代舞蹈《舞》 /林乃文


節目名稱:後現代舞蹈《舞》 
場次:2014/05/17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林乃文 (台灣劇評人)


編舞家Lucinda Childs是與Robert Wilson、Philip Glass同崛起於1970年代的美國
前衛藝術家。這支1979年的作品讓我看到所謂「後現代舞蹈」的原始面貌與原創
所在,相對於「現代主義」的超強自我意識以及單一主體,後現代是那樣地裂解
自我,因而主體總是複數的存在:動作中的身體彷彿影像中的鏡像、殘曳的殘影、
慢了一格的真實......,而影像中的身體還有它的殘影,同樣的樂句,同樣的舞段----
張開雙手跳躍、跨步、轉身-----恍如同語反覆,卻不斷變奏著不同的空間平面、時
間平面、張力平面,彼此交錯,展現極度純粹的形式向度,超強延伸著肢體在空
間與韻律中運動(如果這就是所謂「舞」)的辯證空間,而完全不存在「我感覺」、
「我思考」、「我悲傷」、「我快樂」.......那樣的主觀性,也就是不透過「我」去
呈現「舞」自身......。相較於美術、劇場,台灣現代舞界很少標榜「後現代」,不
是不懂形式辯證,只是好像不覺得需要理性得這麼徹底。即使今年3月來台北巡演
的北京舞團「陶身體劇場」,標榜極簡,然挾帶了濃濃濁濁的我/我族執戀,似不
若30年前的Childs清澈無罣.......。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馬克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7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馬克 (澳門劇評人)


《適度異變》中,舞者身穿白衣接受多角度直線影像投射,而影像落
在背影及舞者身上形式多維空間。在觀者視覺受光源所限及舞者與音
樂的互動下,舞者仿佛成為載體,極其渺小地在二位數位的資訊爆炸
時代幻化之空間所掩蓋。另一舞作則以色調為主線,在不停轉換光線
色調及區間中,舞者身穿黑衣成為色彩總和,不再壓抑地轉換舞動身
體及方式,反應著冷暖色調及光源的位置。以個體為中心與現場色調
作同步。

兩支獨舞以多重光影轉換、節拍式的電子音樂及舞者梅田宏明快速移
動微小身體部位的舞動方式展示多角度舞蹈感官震撼。在此,編舞將
舞蹈本身與其他劇場元素同為主體,缺一不可。而舞蹈本身是何種形
式也不用多究,它是如此獨特存在。



藝術節,好賞析:三幕喜劇《不可兒戲》/馬克

節目名稱:三幕喜劇《不可兒戲》
場次:2014/05/17  15: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馬克 (澳門劇評人)

全劇舞台佈置以黑白色調為主,而在這黑白分明的國度,野米劇團的三幕
喜劇《不可兒戲》卻分外”中”立。

全劇共八名角色(四女四男)均由男性演繹,為整個演出添上不少酷兒味。
劇中女性並沒過多油脂味,而男性角色也不過分雄性化,服飾不論角色男
女亦為黑白色調的西服,性別同化沒有過分裝飾而覆蓋劇本本身。在演員
成熟的演繹、流暢而精準的對話節奏下,王爾德筆下故事成為主題,引發
無窮笑料。

而三幕劇的間場及開幕時,導演安排弦樂現場演奏。身在崗頂劇院格調倍
增,看的是賦予同性隱喻的王爾德劇目,卻有半點諷刺現代社會。無獨有
偶,這天是世界不再恐同日,這劇在藝術節中添上另一意義。即使全屬個
人猜想,筆者也甘願想像現實能容納多點歡樂。

藝術節,好賞析:《手多多物語》/喬亞

節目名稱:《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4  20:00
地點: 舊法院大樓
作者:喬亞 (澳門劇評人)




演員們純熟的技巧和默契配合,讓發揮至極致的想像力,得以透過屏幕呈
現。千變萬化的手影表演固然吸引,但故事編排同樣多元化,仿如一場演
奏會,既有基本練習曲(一般技巧展現),讓人熟悉的旋律(如《龜兔賽
跑》),傳統民樂(日本傳統故事),也有原創協奏曲(如《小企鵝歷險
記》),高潮迭起,一小時毫無悶場,絕對稱得上為光影盛宴。 

筆者並非初次接觸兒童劇,但沒想過這場看似簡單、充滿童趣的表演,也
可使人感動落淚。看著屏幕後的演員們不間斷地走位,即使已大汗淋漓
(這或許跟場地設置有關係),動作依舊細緻精確,沒有絲毫遲緩,滿臉
笑意加上富含激情的聲音,忍不住為這敬業態度流下淚來。一段日本風味
濃厚的手影表演,幽怨的傳統日本小調樂曲,演員們卻以純淨的歌聲帶來
正能量,更是讓筆者控制不住淚水。看資料,日本稻草人影子劇團成立於
1952年,能夠以活潑手法敘述童話故事的同時,體現出六十多年的傳承精
神,難怪大人和小孩子都折服於這歷久彌新的魅力當中。

2014/5/18

藝術節,好賞析:《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莫兆忠

節目名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場次:2014/05/18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作者:莫兆忠 (澳門劇評人)




觀看Lucinda Childs的《舞》可在張開、舒展的重覆性中尋得
自由,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剛好相反地將驅體有效地控
制,只有局部肢體、軀干被釋放,在抑壓中嘗試掙脫、鬆動。
上半場<適度異變>身體的自主性彷彿已讓位予媒體的幻變
中,幾乎都在台中無法位移的人型,動物性的軀干動作,溶
進高速地縱橫交錯的影象與刺耳的尖音中,在科技、媒體的
巨網包圍下,人的生物性被淹沒掉。下半場<觸.覺>在極
端細長的色線與大片色塊、極端的漆黑與閃爍中,是讓人當
機的資訊?是過量滿瀉的感官情緒?對比上半場,舞者對身
體的抑制與自由分明得多,也嘗試以動作捕捉顏色的感性,
冷的藍、熱的紅、自由的綠,最後凝聚成虹,或者那是一種
平衡科技與人性的意圖。忽然想起網上早前幻想google是個
真人的短片,大概梅田宏明是視覺系的,他不選擇任何敘事
與扮演,直接將光纖剖開,或在無形的電波上潑上顏料,讓
我們看得見那些每日在我們腦裡、空氣間看不見的、卻一直
主罕我們生活、生理與心理的電氣、磁場或輻射等等。只是
當我們希望透過炫目的媒介來反思媒介的同時,最後印在腦
袋中的,或許還是炫目的感官效果而未必是反思。

藝術節,好賞析:後現代舞蹈《舞》 /莫兆忠

節目名稱:後現代舞蹈《舞》
場次:2014/05/17  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莫兆忠 (澳門劇評人)


今天錄像投影已是劇場的美點雙輝例牌菜,可是看見這支1979年的舞作如何
思考動態影像與舞蹈的關係時,仍然感到驚訝。 沒有情節、角色甚至情感,
不斷重覆似乎一樣的動作,同樣是一支會思考的舞。影像與現場舞者之間一
開始就不分主客,拆解一般舞台演出的視覺慣性,從時間性上看,兩者經常
共時演出、互為倒影,有時卻以影像停格的方式,反過來使不同時空的舞者
置入同一個舞蹈結構中;而空間上則以縱、橫切割為主,有時又呈現內外兩
個共時的鏡框舞台,平視與俯視角度交替,彷彿一直提醒觀眾看舞的各種角
度與可能。其中「舞.二」巨大的舞者影像與現場的舞者重疊共舞,近鏡與
遠景、影像與現場、投影與真實之間展現出很強的辯證力度。

情緒緊崩,臨將崩潰之際,或許還有一時放空舒緩的療效。

藝術節,好賞析:三幕喜劇《不可兒戲》/謝鴻文

節目名稱:三幕喜劇《不可兒戲》
場次:2014/05/17  15: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謝鴻文 (台灣劇評人)



談到新加坡的劇場,郭寶崑的崇高地位雖然還是很難撼動;
但是若因此以為除了郭寶崑,新加坡就沒有其他劇團和創作
者,那就是落伍的大錯特錯了! 看新加坡2000年成立的野
米劇團的《不可兒戲》後,直覺這真是一個生猛有活力的劇
團,立足新加坡再放眼國際的雄心企圖十分明顯。 王爾德嘲
諷上流社會虛情假意的喜劇經典《不可兒戲》,在他們的詮
釋之下,形成一班男演員演技較勁的搏鬥。戲中的女性腳色,
由男演員演出,但是服裝妝容並未刻意呈現女性,只是在語
言腔調與動作上凸顯,此中性的性別特質,玩弄著雌雄同體,
亦假亦真的身體行動,恰也呼應了戲中腳色謊言大翻轉成真
的弔詭趣味。 最後一幕舞台上豎立幾面鏡子,尾聲時所有演
員都轉身面向鏡子,鏡子顯影的是真是假呢?真真假假之間,
這正是戲劇的幻覺本質啊!

2014/5/17

藝術節,好賞析:《奇趣物偶》/謝鴻文


節目名稱:奇趣物偶
場次:2014/05/16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謝鴻文 (台灣劇評人)


小丑默劇的身體,形於外的固然是逗趣,但其內質如果訓練有素又能磨化
出光采,就會顯現出一種詩意。

來自阿根廷的Roberto White,這齣扣人心弦的獨腳戲,可以看見小丑默劇的
身體如何點石成金般地將生活中的氣球、塑膠袋、襪子、衣服等物件,賦予
生命。我特別喜歡第二段利用黑白條紋襪子和氣球結合成一個犯人的故事,
這個犯人從牢中離開,他的雙腳其實就是Roberto White的手指,只見那手指
靈巧如在琴鍵上的彈跳,竟讓這個犯人重生的喜悅如同舞蹈。

第六段綁上紅鼻子的氣球,穿上了衣服,戴上帽子,它幻作另一個小丑,這
個小丑的腳則是Roberto White的腳,人與偶融為一體,還能歌能舞,展現嫻
熟的操偶技巧之餘,也生動刻畫出這個小丑人生遭遇諸多起伏轉折的情感,
最後像在街頭賣藝,帽子成了打賞的前放置處。有趣的是,前排友幾個小朋
友就真的丟了硬幣出去了。最後小丑那個轉身,頭依在Roberto White的肩上,
燈漸暗的畫面,竟讓人心裡一揪,有種鼻酸的憐惜感;不覺那是偶戲,正是
上乘的偶戲。


藝術節,好賞析:《手多多物語》/新來的

節目名稱: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4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新來的(澳門劇評人)


《手多多物語》通過表演者運用身體造影──主要是頭和手──幻化出
十數種動物,讓人驚嘆其技藝之巧。然而再巧的手藝,礙於細部,其呈
現是有限的。譬如鳥類,除了大路的鴿子、相對少見的貓頭鷹、日本文
化中常見的烏鴉、鴨子跟天鵝,以及擔大旗的企鵝外,再要數出第七、
八、九種,就有困難了,劇團就算試圖表現出更壯觀的鳥類世界,但受
限於鳥兒飛到天上後都一個樣,難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動物「有
限」的呈現困境下,劇團的解決方法是用故事和場景去包裝──這本來
是無可厚非的事,但作為一個遊埠的演出,似乎「循例」不能演太短,
於是這一個演出裡包含了七、八個故事。到後來,大約在第四十五分鐘
左右,就算在企鵝擔綱、有華麗大冒險壓軸的情節裡,還是會審美疲勞。
加上當天的劇場異常悶熱,到後來就有一種吃太飽、想睡的煎熬。


2014/5/14

藝術節,好賞析:《手多多物語》/莫兆忠

節目名稱: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4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莫兆忠 (澳門劇評人)

動畫投影加上現場手影,足以變化出不同的動物與風景,只遮蔽演員上半
身的屏幕正好展示幕後更精彩的部份,演員下半身的動作、位移,一方面
讓人猜測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手影變化,增加觀賞趣味,另一方面展現演員
間高度的默契與節奏感,即使雙手十隻手指已練得像個超級戲偶,若沒有
靈巧的肢體配合也未能組成這台引人入勝的手影戲。「小企鵝歷險記」是
當中比較完整的、新編的故事,對一些小孩來說許或相對冗長,但企鵝仔
pan - ta的形象卻塑造得十分出色。看到節目單上寫著「稻草人影子劇團成
立於1952年」,一方面嚇呆了,另一方面也明白了為什麼看到「日本傳統
手影表演」示範那場時,忽爾感動。



藝術節,好賞析:《詠舞南音》/喬亞

節目名稱:詠舞南音
場次:2014/05/10  20:00
地點:龍華茶樓
作者:喬亞 (澳門劇評人)

懷舊的粵式老茶樓,配合粵閩獨有、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音」表
演,的確令觀眾相當期待。事實上,這也是筆者從未有過的環境劇場體驗,
明明「坐定定」卻不停「兩頭擰」,感覺彆扭,但也看出編舞者希望善用
環境的努力:一群舞者在外面的陽台,利用肢體動作和燈光對比營造詭異
的感覺;室內一燈如豆,一曲《客途秋恨》,與扯不斷理還亂的雙人舞蹈,
觀眾左顧右盼目不暇給(還是無所適從?),在世擾俗亂的年代與現實之
間來回。 整個演出其實一直強調「懷舊」二字,大至演出選址、舞台佈置,
小至音樂、服裝、道具,都一再勾出觀眾的懷舊情緒。然而「懷舊」意義
何在?當最吸引目光、也是全戲高潮所在的南音演唱結束後,那一段不短
的收尾,明顯感受到編舞者力圖把觀眾從「昔」拉回「今」,而最後的定
格畫面——幾乎全體舞者穿起孔乙己式的「酸臭」書生袍和黑色墨鏡——
更帶有濃烈的諷刺現實的味道。只是感覺太匆匆,也許只能如店小二奉上
的香茶般,品其餘韻。





2014/5/13

藝術節,好賞析:《冇瓦遮頭》/謝鴻文


節目名稱:冇瓦遮頭
場次:2014/05/11  19:3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謝鴻文 (台灣劇評人)

如果不是看了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 《冇瓦遮頭》,還真是孤陋寡聞不知道澳門
有「原住民」,他們使用的語言是源自葡萄牙語,但又融合馬來語、西班牙語、
果亞語以及英語的字詞文法(好複雜!),不僅這樣,19世紀起粵語也對此族
群語言造成影響,現在統稱「土生土語」。

《冇瓦遮頭》用輕快的喜劇節奏,但呈現的卻是澳門人深感沉重的房市與工作
議題。漢字裡的「家」本就有瓦蓋頭的屋頂意象,隱喻了中國人祈求安身立命
住所的庇護寄託。然而當下的澳門人買不起房,多半只能與人擁擠分租;若不
想待在娛樂場,好像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飄零不安定的感覺,恐怕不是澳門
政府行銷觀光給外國人看見的美好。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成員全是業餘,白天有人是電腦工程師、律師、醫師、
紅十字會義工、畫家……,而且有華人、葡萄牙人、果亞人,也是很多元的融
合,彼此可以互相激盪不同的生命經驗。

我看完《冇瓦遮頭》之後,行經路上都特別留意房地產的廣告,此地目前想買
個中古兩房平均也要400(台幣快2000)……

想想台灣,同樣的問題不也持續發生著。我們的人民也在哭喊叫窮無瓦可遮風
避雨。


藝術節,好賞析:《手多多物語》/謝鴻文


節目名稱: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1  15:3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謝鴻文 (台灣劇評人)

參與澳門藝術節看的第一齣戲是日本稻草人影子劇團的兒童劇《手多多物語》,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手影,串起了一段段驚奇的視覺享受.四位演員用極純熟的技巧與默契,可以在瞬間變換手影,分秒不差,而且連一些細部的動作,例如小企鵝臉部的表情,竟然都能做得栩栩如生,完全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2014/5/6

藝術節,好賞析:過份本土化的《威尼斯人想買樓》劇評 ─《威尼斯人想買樓》/Cola

節目名稱:威尼斯人想買樓
場次:2014/05/04  15: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  Cola  (澳門劇評人)

小城實驗劇團《威尼斯人想買樓》,改編自美國劇作家Bruce Norris的
作品《克萊伯恩公園》(Clybourne Park)。原著劇本發生在美國芝加
哥小區內。1959年,一對白人夫婦將他們的房子賣給一個黑人家庭,
引起了他們所居住社區的中產階級的不安,第二幕發生在2009年的同
一所房子內。在這五十年間房子裡的人已經人面全非,但人與人之間
的利益衝突卻依然存在。

這次的創作如果說是改編實在有點牽強。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黑
人歷史,1661年維吉尼亞州首先為黑人的終身奴隸制立法,直至十八
世紀所有美洲殖民地幾乎全部承認奴隸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所有
奴隸遭受到的待遇與一般牛馬無異。這種根深柢固的種族歧視及不平
等待遇在美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劇作家聰明地利用這種種族關係作
為切入點去創作,利用種族這問題在劇中成為推進事件的主線,繼而
引發出人與人之間各種利益衝突的反思。相反,這次的改編為了本土
化效果把這種黑人與白人的種族關係直接套入澳門的土生葡人、澳門
人及內地新移民身上,由於三者沒有太多深層的歷史背景支持,使這
種種族關係無法推進故事。既然原著劇本的核心價值無法表達創作者
背後的意念,而過份的本土化又會扭曲劇作家的原意,倒不如把原著
視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再自行創作一個本土化的演出,這樣總比強用
原著來得沒那麼綁手綁腳。



藝術節,好賞析:《威尼斯人想買樓》/鍾世傑


節目名稱:威尼斯人想買樓
場次:2014/05/04  15: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 鍾世傑(澳門劇評人)






本土化的劇本,反映了澳門人目前的狀況,身份認同與新殖民的社會問題。
表演團隊來自設身處地的現實處境,無論導演和演員都演繹了箇中的存在
狀態。

舞台沒有安裝實在的大屋,反以懷舊色系的舞台、背景以布幕替代鏡框舞
台的牆壁、填平了樂池等,都運用了劇場的歷史感,大概解決了劇院原設
計與現代鏡框舞台對比下的不足。背幕後放了橫向的老樹在三隻大門之後,
造就毁壞的植物與建築物的強烈對比感覺。歷史感與對比,跟戲劇衝突的
主軸一致,舊殖民者落根於這個社區,經歷了澳門人開始遷入,與第二幕
新殖民者進駐社區首尾呼應,戲裡戲外真實地呈現,不同人種的相處,從
不是馬介休同鹹魚交換禮物的禮儀,矛盾也不一定是政治化,卻在生活中
意味深長。

藝術節,好賞析:《威尼斯人想買樓》/莫兆忠

節目名稱:威尼斯人想買樓
場次:2014/05/03  20:00
地點:崗頂劇院
作者: 莫兆忠(澳門劇評人)



本來很怕看「吵架」戲,然而這次的「吵」卻在戲的推進中合理
起來,演員的內在動作也比較清晰,整台演員的表現都很稱職,
有很大的進步。 導演謝幕說這是個改編的文本,可惜場刊中沒有
說明原著名稱,也沒寫原作者名字,當然不知原著大概長什麼樣
無法想像,從現場演出看來,改寫花過不少力度,是近年翻譯劇
本土化的一個成功例子。只是上半場土生葡人與本地華人的關係,
刻意扮演土生葡人口音的方式尚待商榷。 《威尼斯人想買樓》在
對的時候選對了題材,賣樓是幌子,講保育講社區規劃嗎? 講到尾
是對「本土」、「身份認同」的詰問。我想劇作者(包括改編與導
演)還是個充滿理想的人,現實中這種文化差異的衝突與爭議,究
竟如何形成像劇中那樣花整整一小時、困在一個房子裡,互相有
禮的聆聽與對話的空間?接下來的思考是︰「藝術創作者」(包括
劇中兒子與方太)為什麼總可以佔據舞台中央、燈光聚焦的位置?
而反駁她的新澳門人又總坐在邊緣?要討論的究竟是身份、階級
問題,還是「發展」的定義?

藝術節,好賞析:《重生》─當代舞蹈《重生》/莫兆忠

節目名稱:當代舞蹈《重生》
場次:2014/05/04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 莫兆忠(澳門劇評人)















去年在藝穗的《生.機》不算精彩,但總算配合了盧九公園
的環境特色與氣氛,可是這次在黑盒的兩支舞作卻沒法憑
空間取得分數,十多個舞者的群舞顯得過份擁擠,即使上
半場《忘情.法多》用桌椅、長布重塑、切割出各種方格
以外的空間,可是只能說偶有佳句,章法欠奉,只有斷裂
的片段拼貼,法多與佛羅明高的結合有形式卻看不見內容
與動機; 下半場《重生》相對有個完整的編舞構思,但中、
西舞蹈的結合也略嫌生硬,現場演奏和演唱則為演出勉回
不少氣息,絕處逢生。

2014/5/4

藝術節,好賞析:《忘情‧法多》/《重生》─當代舞蹈《重生》/阿登


節目名稱:當代舞蹈《重生》
場次:2014/05/03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 阿登(澳門劇評人)




法多音樂,充滿情感,對命運的哀怨悲慟,舞者配合音樂的演出,表
現時刻充滿情感,以音樂帶動他們的舞動及力量。加上在黑盒小劇場
的場地,與觀眾距近,觀者全然接收演出的表達及能量變化。然則,
葡萄牙舞者的確時刻情感澎湃,加上節奏感明顯的佛朗明哥舞蹈,與
本地舞者的表演特質明顯不同,編排上使他們處在追求同步於南歐的
熱情感覺,顯得尷尬及拘謹。少了兩地民風的層次感以融合本地特性
的鋪排。同樣,在《重生》加入了中國風的音樂及舞蹈,但沒有從傳
統中國文化的哲學上著墨,作為與現代肢體的衝擊,在主題發展。而
中國元素無論在形體或音樂結構上,似在西方電影裡的唐人視覺效果。
恰好配合在蛻變之主題上,傳統文化也在現代社會掙扎,正在脫胎換
骨。

藝術節,好賞析:生命就是一場抓不住的遊戲 ─ 當代舞蹈《重生》 /小嘍嘍

節目名稱:當代舞蹈《重生》
場次:2014/05/03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作者:小嘍嘍(澳門劇評人)




作品《Tablao do Fado》,動作語言的提取是成功的,利用吸氣抓住胸口的張力,
又無力放開,以展現人生的無力感。但可惜語言的運用卻沒有深刻的發展,反而
著重在人物經歷的脈絡,卻在訴說經歷的過程中,又省情節的部分,使得整個作
品充滿情緒抒發的渲染。而作品的基調滲透著Fado(葡萄牙怨曲)的悲涼,又結
合了Flamenco(佛朗明哥)的激情,更像是一場青春告別的儀式。在一切激情退
卻後,卻又回歸自我的悲涼。

作品《重生》,以放下,蛻變,重生為脈絡,結構的比例則重於蛻變的表達。放
下什麼?變什麼?為何重生?這些疑問在作品是被省去的情節,舞者試圖用精神
去填滿空虛,可越用力的演繹,身體越凸顯情感的張力。

從以上兩個作品看來,編導的概念是成功,情緒的表達是富有的,但結構的安排,
動作語言的發展,形式的運用,顯然有待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