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0

及時劇評:面對自由,何以無力?《為存在致歉》劇評/馬克

面對自由,何以無力?《為存在致歉》劇評 
文/馬克

演出劇目:第五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三種辛波絲卡.III 《為存在致歉》
觀演場次:201472011:00
演出場地:連勝街四十七號藝文空間

《為存在致歉》是足跡今年演書中第三個節目,以辛波絲卡的兩首詩作《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和《結束與開始》出發,於整棟連勝街47號藝文中心進行演出。作為實驗,導演莫家豪於介紹上指出:「希望能創造出一種比較自由的觀演關係……目標是創造出可以寫意地一起飲杯茶讀首詩的閑適午後或休閑夜。」

先從演出回到辛波思卡的詩作,詩人讓其背後對國家、戰爭、人文的情感轉化成文字,詩與詩人的親暱程度旁人無法比爾。而在讀詩的過程中,讀者的個人情感與詩的字句亦同時產生另一只屬個人的親密交流。《為存在致歉》仿佛是演出者為觀眾獻上自己的詩作一樣,直接展示創作者對文字與思想的辯論與抗爭。當中以魚兒進化成人、愚公以墨在水中寫詩至悼念文字之死的寓言以及創作者詰問劇場演出的義意作主線,讓觀眾現場親密感受當中的「寫作」過程。

而那親密卻為觀者帶來的久久不能減退不安感。透過演員行動及身體肆意表達情感,那不安隨著演出進行步步加深,從靠近觀眾傻笑唸詩、寂靜無聲舉牌示威、刻意靠近展示身體到邀請觀眾畫押進場悼念文字之死、送上蠔油白飯以作解慰的事件中,讓「自由」變相成了侵犯。觀眾購票進場看戲,自願押上接受事件的發生,為使演出「順利」進行,某種程度上對一些邀請是沒有選擇的權利,被給予的卻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這正正與導演的話中的「閑適或休閑」相違背,那觀眾感受是演出所給予的嗎?或如劇末時,以GOOGLE翻譯器發出的無情感聲音以及演員無力自白的詩句獨白所形成的對比般,演出所表達的仿是人類對文字或感覺的退化,相對的「閑適」是我們面對身邊現狀不停地自我麻醉,選擇性地忽略身邊事物與情感。《為存在致歉》作為演書節的實驗,某程度抽離了詩本身的意義,反之讓演出作為寫詩的過程,觀眾直接對示行動,從中所感受創作者面對的思想情感。但演出本身並未為能進一步帶領觀眾思考,以至演出只能停留在演者的發洩,未能平衡或突破,反之更讓觀眾無力接受面前景況。




劇照由足跡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