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7

一個觀光客的「小戲節」體驗

文/糊塗 
圖片來源:超親密小戲節_大稻埕
 _移動過程_領隊帶領觀眾移動

在台北觀看今年「超親密小戲節」前,筆者只去過台北一次。今次參與「小戲節」,除了看戲之外,算是一次另類小觀光。

迷路也是過程
「小戲節」的九個演出,分佈在台北三個不同地區,每個地區有三個演出。由於對社區的不認識,每次去一個演出地點,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這種去看戲前後找路的體驗,筆者也當作是演出的一部份。

例如在忠孝新生的地區,雖然三個演出都在一間酒店進行。然而在找那家酒店的過程中,筆者卻迷路了,在光華商場附近走了一圈,而完結後又抱著華山就在附近不如走一圈的心態,看到了香港作家也斯的展覽。這種自發性的社區發掘,可能和演出沒有直接關係,但這種藉看戲而產生的機會成本是重要的,因為這是觀眾和社區更「親密」的表現。否則,那個三個在旅店裡面的演出,甚至整個「小戲節」的九個演出,其演出地點和在傳統劇場空間和非劇場空間上演沒有分別。

這點在信義光復區和大稻埕區更加能體現,在演出的地點和地點之間的路線導遊,可以看到主辦單位的別出心裁。作為觀光客如我,當然想了解更多這些社區的背景,筆者從捷運站走到大稻埕區的迪化街一帶,已被其獨特街區景觀所吸引,南北雜貨店、文創商店和民宅共融形成獨特的生活肌理。

在大稻埕區的「小戲節」中國際藝術家交流論壇裡面的駐節藝評人討論會前,我們又再次迷路,卻遇上大型的廟會巡遊活動。我和另外的藝評人說:「我記得討論會的地方就在這座廟旁邊,跟著巡遊隊伍就可以回到那個開會的地方。」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座標定位,卻恰恰反映出社區環境和這個「小戲節」的共處關係,大抵哪一天我記不清當日看戲的內容,在「這座廟」附近看戲卻難以忘記,這意味著這個地方,在短短時間內賦予我情感價值。

但可惜無論是大稻埕和信義光復區,兩個地區的導賞形式也過於簡單。如果負責導賞的工作人員更深入了解這些社區,將會更加有趣。而時間控制上也可以再加強,觀眾疲於奔命到下一個地點,但往往還需要等待,那麼何以不在這個社區的某些點上多逗留一段時間,在緩衝的時間讓觀眾更深入了解那個地方。

物件的親密感
至於每個區的三個演出,其實和該社區沒有任何關係。在「小戲節」最後的駐節藝評人討論會上,得悉曾經也有為該區度身訂做的環境演出。就觀光客心態來說,希望能看到這類型的節目。觀乎在這個偶戲節三個區全部九個演出的選擇,傾向於實驗性的劇目居多,有些甚至與「偶」並沒有關係。這個問題在小戲節研討會上也被熱烈討論過,而筆者也訪問過是次「小戲節」的策展人石佩玉老師,她希望通過這些類型的演出提出問題:「甚麼是偶戲?」

這個問題如果在此展述,恐怕可以做一個論文題目。而單從美學手法上,這九個演出均對物件的使用有自我一套理念去運用。在這點上,九個演出都和「超親密小戲節」重視手工質感的宗旨是吻合的。而觀眾觀戲體驗,也接近「親密」和「小」的概念。若說最接近「偶戲」的演出,可能就是在忠孝新生的Bump Inn旅店的三個。由於該處演出兒童親子的元素較多,因此三個演出無論從內容、演出和演出之間的節奏都讓人容易入口,空間和空間的穿梭也滿足到觀眾的獵奇心態。

最後,一位抱著觀光客心態去看戲的觀眾,看戲還有「看戲護照」,的確是令人喜出望外的事,看著護照的地圖找路,對於深入社區看戲的觀感,對澳門來說有很多借鑑之處。





觀演節目:2014超親密小戲節
演出團體:2014超親密小戲節
場        次:2014.10.18 14:30/2014.10.21 16:30
      /2014.10.25 14:30
演出地點:信義光復區/大稻埕區/忠孝新生區

圖片來源:超親密小戲節_忠孝新生
     _許嘉芬_瑪格麗特的夢幻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