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 for sure, but make no sense
somehow.
文/黃佩蔚
第一次看《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不是在台灣,感覺滿奇妙的。在澳門地標大三巴牌坊前等著開幕,看著工作人員開始圍起綠色的範圍線,拉出空間,讓舞者準備演出,開幕剪綵完成,焦點轉向以牌坊為背景的階梯區,演出開始,沒有音樂,舞者手牽手越過階梯區,走向藍色的大型工業風扇,集體叫囂嘶吼、倒地,重複,像是波麗露的曲式,接著眾人向其中一位紅底花裙的女子,像是抗議、嫉妒、不滿的亂語咆哮,而女子卻無視他者的始終面帶微笑,接者便是波麗露樂曲的語言,圍繞在歡愉跟彼此追逐之間,直到終了,舞者們目望空中如光的方向,回到最初的安靜,旋而向觀眾致意作為落幕,編舞者周書毅說,這是舞蹈旅行計畫的第十座城市第43場演出。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最早是周書毅為台北藝術大學林祐如所編作的畢業製作而開始,之後因為參加一個youtube的舞蹈創作網路比賽得獎而開啟了之後的持續進行,一開始的版本其實是室內演出,直到2011年發展成舞蹈旅行計畫,才開始巡迴不同的城市進行戶外演出,第一場的戶外,應該是在台灣的板橋車站,據說很是令人驚豔,之後巡迴台灣各地不同車站前或公共廣場,甚至利用app定位讓觀眾知道去哪裡看演出,算是小小顛覆了台灣環境劇場演出的新鮮手法。這讓我想起早期,台灣小劇場如優人神鼓(早期稱優劇場)、金枝演社之流,也有開著小麵包車就可以行遍各廟埕前廣場的落地掃式演出,算是已有前例。
除了同鄉的與有榮焉,我很想知道的是,大三巴是否是這個巡迴演出之中最多觀眾的場次,或是以往的演出都會有這個事前作業,隔離觀眾,淨空場地,闢出一個所謂的舞台演出區,然後,stand by。因為這個動作,讓我很明確的知道這個作品其實不是為戶外而設計的,整體的編作概念仍然是很室內,或還沒有完全轉換關於環境與劇場空間的思考,而不同的場域僅僅作為劇照背景的差異,美則美矣,卻少了一點不期而遇的驚喜感。我好奇的是,如果不作太多的隔離觀眾跟淨空場地,這個作品是否還能成立? 至少在今天的演出裡,觀眾與演出,仍然是一線兩邊的。
節目名稱:舞蹈旅行計畫《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演出團體:周先生與舞者門(台灣)
觀演場次:2013/11/9 1500-1530
地點:大三巴牌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