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7

及時劇評:共同命題──談「澳門與香港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馬克

共同命題──談「澳門與香港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

文/馬克

節目名稱:小劇場年度交流計劃《生之葬禮》、《十四號床》
觀看場次:2014/07/05 20:00
地點:澳門曉角實驗室


澳門與香港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由澳門演戲空間與香港小劇場工作室分別上演小品劇目《生之葬禮》及《十四號床》。兩齣劇目同以父親的離去,帶出愛要及時並珍惜所有的信息。

父親在父系社會中總是家庭支柱,讓父親消失於場中,引發角色矛盾。《生之葬禮》講述主角B仔因親友的父親離世,勾起B仔與父親的種種回憶和關係。當中父親與兒子的情節,多以角色親身口述或與畫外音對話,其中一幕則以四個木偶配以畫外音,展示父子間的互動。最後在兩人關係有所突破時,收到父親離去的消息。在《14號床》中,以一名父親由進院到離去的過程中,影響他的女兒、孫女、他的醫生及孫女朋友對生命的看法。立在場中父親的病床上,空無一人,故事則圍繞著那名消失的父親發展,讓觀眾視覺上感受角色失去親人的缺失感。

另外,兩齣劇目皆用上極多的獨白來交代角色的思緒以及與觀眾分享個人故事。《生》中飾演B仔的演員則是獨自在台上與觀眾分享與父的故事或對父的感受。未知是否十分緊張,本來風趣的角色在觀眾面前有點膽怯,而當中因為一些舞台的小失誤,原需掛起的白布在轉換場景時沒有被掛起,阻礙了觀眾的視線。演員則在台上繼續與觀眾作私密分享,沒有理會白布的存在。而同樣的情況也在《十》中出現,渴望分享的演員的眼前只望向遠方,語言上則是跟觀眾(場中消失的人)談話,說著角色的故事。在此,導演的設定被打破,阻礙了處在同一時間空間的觀眾感受角色的故事。


而作為小劇場的交流計劃,兩地劇團在選劇上的共識,讓觀眾欣賞兩地以相同命題的作品。當演出中談及生死的命題時,往往較容易打動人心,雖然演出尚有待改善的空間,但亦能讓觀眾從中劇目得到一點感動。可是在演出形式與方法上,則未見兩地團隊的心思與突破,卻有點可惜。


 

《生之葬禮》劇照來源:演戲空間
   

《十四號床》劇照來源:小劇場工作室 Little Theatre Worksho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