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6

及時劇評:表演“思念” ──談《生之葬禮》及《十四號床》/ 鍾世傑

節目名稱: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生之葬禮》、《十四號床》
觀賞場次:2014/07/05 20:00
演出地點:澳門曉角實驗室


“澳門與香港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中,一晚演出兩個講述面對至親離世的劇目,教人珍惜眼前人,好好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刻,還有更多關於對生命的體會和意義等等。每組劇目演出將近完結,有觀衆深受感動在抽泣,亦有觀衆在討論演員何以擠出眼淚,讚賞演員演技上乘等。無庸置疑,大家都知道劇目所講的意義和道理,至於有觀衆集中在討論演技的那部分,原因可能是觀衆年紀尚輕,觀劇經驗尚淺,剛參與話劇演出等,都可能是他們演來感情澎湃的原因。然而,如果就兩齣劇目之“導演的話”觀之,如《生之葬禮》的“做有意義及問心無愧的事”、《十四號床》的“愛你身邊的人,不要錯過了才後悔”,有觀衆在討論演技,未必一定是個別觀衆的背景造就賞劇觀點的不同。反而,兩齣劇目將重點放在最後角色抽泣的表演,以此作結,至使導演的話也被這種演繹方式蓋過了。

《生之葬禮》,舞台設計以靈堂感覺為主,演員一開場欲以較輕鬆的姿態與觀衆互動,作為主持人分享和表述自己的事件,隨時在角色中進出。可是,觀衆進場後,望着靈堂裝置的舞台,等待燈暗的開場模式,嚴肅地建立了觀演關係,在那種氣氛下,實在難以一開場就對主持人的幽默灰諧有反應,反而令以主持人身份亮相的演員有點不知所措,交流失敗後,硬着頭皮繼續輕鬆講故事。

戲往後的發展,主持人的角色因為好友父親離世而得到一些啓發,改變了自己對家人態度,修補與父親的關係,直到最後來不及見在外工作的父親一面,只收到他過身的消息,可見主角從那個要分享的故事中改變自己,觀衆亦一同經歷了他的改變。但到最後,安排特寫燈區給主持人又進入角色抽泣作結,就造成一次突兀地進入角色的情感表演。不捨離別是人之常情,既然角色的功能和故事都完了,道理帶出了,是否需要再次進入角色,表演思念作完結呢?

無獨有偶,《十四號床》亦有類此“表演思念”的安排。故事分別講述四個角色,因一個人(外公,沒有出場的角色)彌留期間,生命中不同的遇見。其中兩母女的角色在醫院照顧患病的外公,醫生亦在服務患病的外公期間,面對母親中風離世的事實,茶餐廳少東每天遇上買外賣給外公的少女。四個角色,除了茶餐廳少東有動機去追求少女外,其餘三人都在醫院,照顧或等待劇中的外公康復。作品輪流安排各人在自己的燈區中獨白,最後特寫︰茶餐廳少東沒有機會再遇上買外賣的少女的遺憾,另外兩個角色在哭別外公,醫生懷念母親,都是在表演思念。其實觀衆一開場就經已知道他們將會面對親人離世的結果,開場面對外公入院,思憶生活點滴,最後也在思念往昔,除了外公,戲基本上沒有發展過。

兩齣劇目都有相當的意義,只是焦點都放了在思念情感中,而《十四號床》更加著重在沉重的說教和演戲上,而沒有在故事中發展更多角色或事件的面向。這個交流計劃所用的都是兩地劇作者的作品,亦會到香港交流演出。期望往後亦有類似的合作計劃,繼續嘗試演出兩地的劇本或不同種類的作品,彼此交流,亦使本地的劇作有更多的演出和實踐空間。


劇照來源:小劇場工作室 Little Theatre Workshop


劇照來源:小劇場工作室 Little Theatre Workshop













※本文已刊登於:澳門日報,藝海版-表演“思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