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1

及時劇評:拼貼的觀照 ——評《三種辛波絲卡·I》/Cola

拼貼的觀照 ——評《三種辛波絲卡·I》

文/Cola

節目名稱:《三種辛波絲卡·I》
觀賞場次:2014年7月4日 20:30
演出地點︰何東圖書館


攝影:鄭冬



這次足跡舉辦的小劇場演書節《三種辛波絲卡·I》,由資深劇場工作者高俊耀、鄭尹真,以辛波絲卡的兩首詩作《在一顆小星星底下》、《結束與開始》為創作文本,與本地表演者進行密集式的聲音及形體創作訓練,並於何東圖書館花園演出。

整個演出充滿了學員對聲音、肢體及文字的探索,各人根據自己對詩作的了解尋找表達方法,當中更加入角色的創作,使同一首詩透過不同角色演繹而帶出不同的效果。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陳嘉儀在圖書館內的一幕,她把“致歉”兩字用高音且拉長的方法來朗讀,營造出儀式般的氛圍,讓人看到閱讀的另一種可能。此外,更有一些學員把辛波絲卡詩中的象徵意象,延伸到生活中,例如莫家豪把《在一顆小星星底下》的小星星隱喻澳門大熊貓“心心”病死的事件,並加入自己的見解再創作出另一個故事,亦體現了閱讀的不同延伸。辛波絲卡的詩作充滿音樂性,學員透過聲音及肢體的配合呈現意象化的畫面,雖然零碎,但並沒有因為過分的詩意化而令人摸不着頭腦。

在創作手法方面,辛波絲卡喜歡用拼貼進行創作,把一堆看似沒有關連的東西集合起來引發思考。在這次演出中,創作者都利用了這個特點,運用裝置與文本給合,在視覺畫面中建構新的感覺,發掘文本的內在,例如藏着燈泡的太陽傘被打開的一刻,好像日出般照耀大地;收音機被懸吊在太陽傘下面,彷彿要告訴我們接下來的故事;埋藏在草地上的七彩光管以及頭戴小燈的爬樹人等等,所有東西看似沒有關連,卻被放置在同一個框架中被觀衆閱讀。我們可以根據自已的需要各自選擇觀看的位置,各自解讀。這種開放性可以令觀眾更容易抽身於事件之外,這種疏離亦應對了辛波絲卡的創作。正如在《在一顆小星星底下》一詩的末段“噢,言語,別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鬆”,這種自我觀照的狀態,體現在演出中一位不停罵辛波絲卡的婦人身上。這亦是令觀衆最疏離的一段,整個畫面很真實,很生活化,不禁令在場的觀衆發出會心微笑。

這才是生活,這才是辛波絲卡。

※本文已刊登於:澳門日報,藝海版-拼貼的觀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