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1

藝術節.好賞析:從劇名到內蘊──外而內看《手多多物語》表演者的熱情/新來的


從劇名到內蘊──外而內看《手多多物語》表演者的熱情

文/新來的(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藝術節.好賞析」當代劇場評論專題工作坊學員)


節目名稱: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手多多物語》
場次:2014/05/15  20: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劇照由文化局提供

看戲從獲悉劇名開始期待,《手多多物語》的日語原名應該沒有這麼「頑皮」。在粵語裡,成人對兒童撂下「手多多」的評語,跟進處理要不就是打手背、要不就是抽手心──起碼是不滿的。那麼在劇場裡「手多多」,會落得同樣下場,抑或反而會有獎賞?兒童沒有心思這樣斤斤計較地空想和揣測,因為行銷對象實際是他們握有經濟大權的父母。而父母對《手多多物語》真有這麼多聯想嗎?在針對兒童的藝術作品求過於供的澳門,大約是沒有的。

《手多多物語》通過表演者運用身體造影──主要是頭和手──幻化出十數種動物,讓人驚嘆其技藝之巧。然而再巧的手藝,礙於細部,其呈現是有限的。譬如鳥類,除了大路的鴿子、相對少見的貓頭鷹、日本文化中常見的烏鴉、童話裡的鴨子跟天鵝,以及擔大旗的企鵝外,再要數出第七、八、九種,就有困難了──劇團就算試圖表現出更壯觀的鳥類世界,但受限於鳥兒飛到天上後都一個樣,難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動物「有限」的呈現困境下,劇團的解決方法是用故事和場景去包裝──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但作為一個遊埠的演出,似乎「循例」不能演太短,於是這一個演出裡包含了七、八個故事。到後來,大約在第四十五分鐘左右,就算在企鵝擔綱、有華麗大冒險壓軸的情節裡,還是會審美疲勞。加上當天的劇場異常悶熱,到後來就有一種吃太飽、想睡的煎熬。

《手多多物語》表演者的手藝之巧,令人嘆為觀止。除了可以望洋興嘆以外,目睹這齣精湛表演的小觀眾,可能會驚嘆於人類十指之巧與其旺盛的創造力,興起起而效尤的心願──姑勿論始作俑者、帶他們來欣賞表演的父母反對與否──這種感動,是何時何地開始產生的?就我而言,相較於劇團的技藝,更欽服於表演者他們的團隊合作與表演態度。團隊合作指的當然是他們無間的舞台調度與動作,那表演態度是什麼?表演態度是他們大汗淋漓、仍笑容可掬。譬如澤谷未來這位小眼睛的表演者,每次看到他從投影用的幕後露臉,他都掛著不遜於M記叔叔的大笑容──大笑容使得他的眼睛更小,但他不在乎──他讓觀眾感受到了他的心情。

所以上述的表演態度是一種外部的、以影響觀眾心理為目標的表演策略?不是的。我這裡說的表演態度,是指他們熱愛他們的工作──也就是手影的表演,是指他們深信自己的作為會帶給世界歡樂、對社會作出貢獻──看得見是他們淋漓的汗水,看得出是他們洋溢的熱情。藝術表達人心的感動,當創作者喜歡自己的作品,觀眾能感受到那份熱愛──那種熱情能溶化觀眾旁觀者的心態,《手多多物語》表演者的表演態度,宛如一張參與分享藝術喜悅的邀請卡。

《手多多物語》的表演者,帶來的除了創意與想像力的刺激外,更令人傾心的是他們所揮灑出的、對工作──表演的熱愛與對生活──工作的熱情。兒童與我們驚訝於他們的技藝,兒童與我們感動於他們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