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6

11.24 每週藝穗擂台陣(摘要 3): 《獨舞/雙人舞展》、《其實我們》

日期:2013.11.24  
時間:14:00-16:00
地點:連勝街no.47 藝文空間-澳門劇場圖書室

發言人  : 劉竹晴(台) 、 黃佩蔚(台)、梁倩瑜(澳)、WING(港)、喬亞(澳)、小西(港)、一諾(港)、曲飛(港)


《獨舞/雙人舞展》

劉竹晴︰普遍看舞者沒有很夠資深的感覺,尤其場地跟觀眾非常近的,所以我覺得去表演者的挑戰是很大,第一隻舞其實很有趣,但表演者不夠,整體而言我覺得動作的設計上沒有給我太多的驚喜,沒有太大膽太突破的感覺,有一個很街舞風紅髮的女生,他一直頂那個枕頭,我一直以為他會做更多的東西,但都沒有,然後就離開了,之後那一隻我也待期會有甚麼不同動作,結果也沒有,最後一隻是有用道具,畫面是漂亮的,可是也覺得設計更多變化,沒有音樂那一隻,我覺得是所有表演者內裡身體最有特色的,最能看出他的身體風格,另外一隻男生的,也好像沒有一個正式的結尾一樣,但整個結構是裡面比較完整的。
坐在我旁邊有兩個好像是高中的女生,不停說話好像即時轉播的︰現在是誰,現在是誰,那一類的,他們的樣都是亮的,其實我的餘光會感受到。
演出中間有人在用紅外線拍照,演出之後有小朋友到舞台上拍照,我覺得蠻奇特的。相對於在台北看演出,台北會比較嚴謹一點,跟創作這一件事。
我覺得這次主要是獨舞,除了第一隻雖然是兩個人,但多數都是分開跳的,這次對創作者挑戰性是蠻大的,其實群舞是比較能營造一個畫面,跟你要說的東西是比較容易特顯,如果是個人的話跟觀眾又那麼近,那個壓力很大,如果你不夠亮眼的話,你就很容易消失。


黃佩蔚︰我覺得每個段落都好像是第一次,好像每一個作品都有他的可發展變成一隻完整的作品,我都是期待,期待這個作品之後的發展。
張楚誠的作品是最完整的,聽說這個作品不是第一次演出,我覺得同一個作品在不同空間演要修正的地方必須很多,你第一次演出在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在那個地方我大概想像到整個演出,我想第一次的完整度也許比這次要高,因為這次整個空間拉大了,那個位置沒有處理得很好,現在有點忙碌的在走路,走路的聲音又不小心的大了一點,後來我了解了一下那個文本,當中火柴跟這個文字的關係是很重要的,火柴那段有點可惜,他不夠搶眼,可能用力一點多一點更好,希望有機會可以更完整一些些。

梁倩瑜︰剛才大家都說了很多,我都覺得每一隻舞的完整度都不是很夠,突然間結束,不是很完整,我看到很多時候是一種狀態,一種好糾結的狀態,不知道是否人生經驗有關呢?那麼多隻舞結合一起對觀眾來說是蠻累的,因為大家的狀態是相似的,狀態都是年青人那種迷網,不知是否都是年青人的問題,還是社會的狀態讓他們成這樣。


WING︰六個獨立的作品,過場可否做點東西,如打投影說明這舞作的名字,有些舞作中黑燈有人拍手就以為完了,但其實並未完,所以是否可做一些讓作品之間清楚一點,可能有幫助,而不用每一次都亮燈,因為亮燈就看到有人收拾場地,可能打投影也比亮觀眾燈好。
地上火柴盒在地上沒有人收,最後一場那個女生踢走火柴盒,我覺得會影響最後的演出。

小西︰整體印象很短,編舞本身的背景看到很不同,第一個又是這樣,又是文化上對一個人的束縛的一個作品,第二個舞者平日跳街舞的,好像平常悶到爆的狀態,但他怎樣用他的背景,再可發掘多一些,現在還看不到,實在太短了,第三個實在太短,我看完都忘了。Disconnect我覺得是整晚作品中最完整的,但對我來說似曾相識。

《其實我們》

一諾︰他比較像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感覺, 12個年青人其中11個他們背部都有紋身,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他們做了一個紋身展覧,全場黑的,其中一個拿著電筒出來,11個人在舞台上,沒有穿衣服只有紋身在,那個人用電筒一一在照,在說紋身背後的意義,俗世都覺得紋身是不好的,或者是有背景的,或者是黑社會......但同時這也是他們不想抹走的標記,整個演出有很多不同戲劇性的編排,其實整個演出很豐富,裡面有很多元素,其中有舞獅,演員在演出舞獅的過程述說出他以前經歴。那群年青人都不是職業演員,可能演釋上走舞台的技巧上不是很熟,但我覺得他真正成功的地方不是就這樣放一個戲出來演出,真的通過戲劇做到生命教育這東西,帶這群年青人去找回自已的人生,去重新反思,到尾聲時有與觀眾溝交通。導演方面,有兩場全黑的,所有年青都站著去說出他們年輕是做過了甚麼,其實並不知道是誰在說,那種感覺是你閉上眼睛去說一些你從來都不會跟人說的事,差不多最後一場是全台黑的只有觀眾席亮,給觀眾跟這些年青人對話或分享,我猜不到整件事可以赤裸到這個地步,自我是很沒有保留的,可能都經歴了很多工作坊,我覺得就算一個演技好好的演員,將自已描寫到這個地步都不容易,對台上的對台下的都是一個得著。

梁倩瑜︰我覺得吸引的是很真,他的真實並不是很說教,他真的直接說︰對,我沒有甚麼夢想,社會真的很殘酷。他們所說的,對身為觀眾來說,都不可否認我們都是在一個共同環境下生活的人,雖然他們曾經在生命中有明顯的傷痕,但這樣都是社會造成的,說到自已的身世時都有說到家中的人,或者被離棄,或者父母離異,在街遊盪而做成某些傷痕,這樣說到底都是社會的問題,而我們共同在這個城市生活,也沒有辦法避開這些事情,只是他們在站上舞台成為一個表述者,而我們坐在下面聽著,但大家不同的傷痕都是存在,他們可能很明顯,但我們同樣是的,所以感動之處是我們是共同經歴一件事,他們的坦白讓我們很感動。

黃佩蔚︰因為我聽不懂廣東話,我很想知道他們說甚麼的。在看這個戲讓我想到台灣去年有一部電影叫《陣頭》,是講台灣的一個團叫“九天”,台灣有這一個文化,一些團吸收小孩子當幫派,九天也是用這個方法,本來要去幫派的小朋友,你來我們這裡我就教你打鼓,教你舞龍舞獅,用這個方式讓他們走回正路。最後這個團真的能踏上國際舞台,去了國家劇院演出,這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改編了電影叫《陣頭》。昨天看了畫面很清楚,尤其第一個就是舞獅,真的好像是他的故事,這次藝穗節看了很多關係個人的歴史,我覺得這是一個蠻特別的巧合。
前面大家打架很火爆,但是可能大家都變好,好像打不出來,可能後台太短,他們拿椅子出去的時候就停下來,如果要切掉甚麼東西,我會覺得是大合唱的那裡,這樣會更戲劇性,現在變得有點工作坊的呈現。第一幕觀眾進來,他們都坐在舞台上,這一幕其實好看的,他們其實是夠專注的,讓人很好期他們會做甚麼。影像我覺得有點可惜,可能太想成為一個發表會,所以影像要打字幕,還有誰誰誰製作,如果把這些拿掉可能會好一點。

劉竹晴︰我覺得澳門的觀眾很溫暖很多回饋,大家都很踴躍發言,在台北大家都會冷冷的。昨天演出蠻溫心的,雖然很多東西都聽不太懂,情節鋪排很豐富,本來我以為演員會出來每一個人講十分鐘之類的,但他的結構是很完整的,很清楚帶進他們要說的東西。

曲飛︰來澳門看很多節目都很好的,很有質量,我覺得澳門藝穗節要走下去的話,在宣傳上要推動,要有媒體和新媒體的運用,我覺得香港的朋友喜歡劇場的話,這些劇碼都會過來看的,我不知道原來上海碩士班的學生有這樣的一個戲,如果我知道我一定會來看的,因為我很想看看現在上海學生的質地是怎樣,他們現在在做甚麼,我覺得澳門政府在宣傳上要給力,我看了大概四個演出,有台灣、日本、兩個澳門的作品,我比較關心的澳門的作品,因為台灣跟日本都會在其他地方看到,澳門方面我上次看過《水岸街童》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單純跟美麗的一個演出,而昨天看的《其實我們》我覺得是一個非常赤祼的演出,因為我在香港也有接觸邊緣青年,幫他們通過藝術去了解自己,主要是主流的學校不能吸納他們,他們沒有資格去坐牢,就在中間。香港有些這樣的學校,我就是去學校接觸這些學生,昨天的演出我身為評論來說並不容易,你要讓那群叫做“演員”的人願意跟你聊天,這個是很困難的,因為在我的工作經驗中,他願意跟你說他的故事,基本上導演或者導師要用很多力氣,或者建立一個很好的信任,建立一個關係讓他們相信你,就會把他的故事跟你分享,這十二個演員在劇場裡面,我一進去看到他們已坐著正面看著觀眾,那張力我覺得已經很好很高的層次,跟著他們的表演就可以用技巧去評論他們,因為他們很願意用他們懂的東西跟觀眾分享,甚至把自已走過的路願意跟大家分享。他們去問觀眾有甚麼可以互動的時候,開始時觀眾是沒有聲音的,即使現在有五個觀眾回應,這五個觀眾都是認識他們的,或者在這中心走出來的人,一般的觀眾我們這些一般的觀眾沒有勇氣跟他們分享,其實這件事我才覺得有趣,當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裡,我們給他感動了,我們給他們影響了,那一般的觀眾是否願意把自已的故事,或者自已的東西跟他們溝通呢?可能大家暫時沒有走到這一步,這個就能看到這個關係是很有趣的,因為所謂“正常人”所以謂“知識份子”所謂“主流的人”他們都沒有那種勇氣走出來跟他們說我們是怎樣的,導演是聰明的,最後十二個人去回應澳門這個社會是甚麼,大部份的人都覺得很黑暗,我覺得他正視這個問題,然後《水岸街童》一樣,我越來越喜歡澳門人,他們不會像香港的情況,有一種很大的對抗或者控訴,他們知道問題在,他們希望用時間換取空間慢慢去解決這個問題,不只是說社會的問題,他們面對社會的問題後他們不會有很大的控訴,堅持自已想走回正軌,我覺得這個是值得欣賞的,當最後大家說自已的夢想或自已的看法的時候,這個是赤裸裸的生命影响生命,我覺得這個演出是好的,我亦希望政府一路走下去,過往都很少這樣的演出,可以多一點。我覺得最後分享的部份很重要,因為他們有很大的欲望,我已把靈給你看,你們快點給我一些東西,但最終一般觀眾把自已關起來,可覺得是有點可惜,我會覺得整件事是美麗,我們看到信、望、愛的東西在,但沒有刻意的傳福音,這是我最欣賞的,雖然我沒有宗教背景的,但他們是有的,到最後他們是可以唱一首贙頌主的歌曲,他們是可以做的,他們沒有去做這個東西,完整的說生命與宗教是兩回事,這是我欣賞的。


11.24 每週藝穗擂台陣(摘要 2): 《鄭和的後代》、《生.機》

11.24 每週藝穗擂台陣(摘要 1): 《與路奶奶的一席話》、《氹氹轉.跟著繪本去散步》、藝術候鳥聯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