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

2014澳門城市藝穗節及時短評:行走見聞都成戲──《行街搵故》/譚小西

行走見聞都成戲──《行街搵故》

文/譚小西


與其說《行街搵故》和臺灣「超親密小戲節」一樣穿街走巷,陸續觀看三個地點的演出,不如說《行》進一步將三段表演和行走過程融合成了一齣戲。

除末段演出的《日常生活》外,全程在演出中沒有特別使用布幕或燈光,觀眾先是在咖啡室參與抽獎、獲贈禮物,看演員坐在隔壁吃餐蛋麵;接著走進正逢展期的偶戲物件展,吃完現場點心後被引導計算剛才吃下食物的糖鹽熱量──途中所見絕大多數是日常景物;表演和周遭環境融為一體,開演後幾分鐘就讓人幾乎忘記自己在看演出。

步行過程中,負責帶路的演員不發一語,這靜默別具意義。沒有觀光式導覽,沒有處處叮嚀的領隊姿態,觀眾得以在這幾分鐘內更專注「聽見」四周車輛駛過、行人交談、腳步踏上台階的聲音;街巷招牌的亮光與角落陰影,也彷彿較平日更加清晰。

帶路者是其中一場的演員;在末段演出地點門前,她突然開始跑起來,一轉彎繞過街角,消失在視線外。那是一段10秒鐘長的表演,也像個比喻;帶頭的人已遠離,跟隨者在失去嚮導的狀態中,走進《日常生活》。

「神父」劉銘鏗這齣小戲在房間內搭配LED檯燈演出,以常用於童書繪本的立體書形式呈現政治問題,別開生面。戲末黑白光影伸展到牆面甚至觀眾身上,達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整體而言,前兩段表演較簡短,結構相對單純,為末段小戲做了妥善鋪排。從咖啡室裡隱瞞群眾的酬賓宴,到先招待後結算的「營養人格測驗」,乃至以童趣立體書直言政治議題,主角和場景由實入虛,力道卻漸漸加重,逐步揭露了社會以消費/繁榮為先所支付的代價。

演出營造了親切輕鬆的氛圍,過程中很多時候觀眾在笑,大家像飯後在街上散步了一圈,只是輕盈中不時瞥見城市與現實的重量。

觀演節目:行街搵故-故事劇場 (13)@士多里
演出團體:《現在還好。》(余詠芝、莫群莊)
     《然後呢?》(演出︰騫騫與每晚神秘嘉賓,集體創作︰Google Wiki 
                     《日常生活》(劉銘鏗/神父、李志文)
場次:201411日晚上7
集合地點:永好咖啡室(田畔街及大興街交界處) 
圖片由鄭冬攝影及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