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

11.17 每週藝穗擂台陣(摘要3): 《水岸街童》

日期: 2013.11.17  
時間: 15:00-17:00
地點: 連勝街no.47 藝文空間-澳門劇場圖書室

發言人嘉霖 ()BECKY ()YAN ()SELINA ()WINNIE () 、潘淑盈() 梁倩瑜() 、黃佩蔚()、曲飛 ()

《水岸街童》咖啡旅程 



嘉霖︰在看《水岸街童》讓我思考它是否一個「環境劇場」,第一他用的環境是在一個街市的天台,但他所說的內容跟這個環境又沒有很具體的關係,他所說大多是帶我們回到他的童年和他生活上的事,但都不是真的那個地方;第二,我見到進場的時候不是開放給在那裡的居民,是要之前去報名登記上去的,讓我覺得他是一個演出場地,但跟「環境劇場」未必構成一個那麼緊密的關係。


BECKY︰其實一開始時沒有覺得可以坐的,因為是一個天台,但開始了不久,天台的中間有一個羽毛球場,而中間已偷偷的放了很多椅子,他把這個位置模擬是一首船,好像帶我們去一次旅行,之後我們就坐了進去,那從頭到尾都在那裡進行,所以其實全劇的環境都是通過他不同的言語不同的動作去表達,他就好像以自已來模擬了一個環境,而那個環境真的存在,是這個劇的其中一個特色,他有現在場音樂的,有一個女生在彈電子琴,做出不同的效果,還有一個男生在拉手風琴,因為我對音樂比較敏感,因為是現場所以很多時候要跟著演員去做的,可能這樣讓樂手有點困難,必須看著演員、跟著演員的每一個動作,讓我聽到有些位上有出錯,我覺得都是合理的,因為都有一定的難度。

YAN︰如果說小的部份是那個天台,大的部份就是在天台周圍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山、民居及很多的建築,劇中虛實用得很好,有時候他指的位置,他真的指著那座山跟那塊石頭,對我來是那就是實,他說澳門的故事,在澳門那個天台發生,若縮回到天台上,他用了很多道具都很實的,單車、他派的欖等,讓人有實際聯想、很具體,事實上他有很多東西是靠你去想像的,如那些街道,他來回的走,由這個街道到另一個街道,他虛實的變化我是喜歡的,雖然我不確定「環境劇場」是甚麼,但我覺得他用那個環境用得不錯,中間恰巧有小鳥飛過的時候,那個效果得很好。邀請觀眾出來這個互動很好,他們很隨意又很自然,整個戲你看得很舒服跟很開心的,即使我並不是澳門人,很多東西我都沒有共鳴,他出來的信息我能拿到。有一點緬懷過去,生活裡沒有辦法去重現,只可以靠戲劇來重現,他希望多點人去珍惜那個過去,這個是我收到的。

SELINA︰道具方面他已盡量用以前的如帽、魚網等,我覺得不錯可以帶我們去以前的漁民那種生活,當然我們看不到一首船,依靠他的動作就如一首搖擺得很厲害的船,依靠他的動作、道具、台詞去幻想以前漁民的生活,他可帶到我那種感受,雖然我從來都不知道漁民的生活是怎樣的,最後他對著鏡梳頭換衣服把自己改頭換面,變成了另一個人,過著一個比較現代的生活,反而那部份我並不很投入,不知道是否跟他距離遠了,那時我變成最後一排,他邀請了一位觀眾他跳舞,那時我就不知道他想做甚麼?之後就到另外一面,我們會看到布幕開始是黑白相之後變成了彩色的照片,跟他示範怎樣做紙,那邊我不知道為何,我是很不投入的,我覺得天黑了暗了是有關係,好像有點不撘。

WINNIE︰我覺得這個劇說很多話,雖然一個小時,說澳門的過去及自身的成長,我覺得很多信息及很多事情,一時就做紙一時說漁民的生活,我會覺得那個過渡有點不流暢,但整體的氛圍做得很好,我自己作為觀眾無論望著那個風景,和他所做的事,雖然有時不是很好,但我都覺得感染到我的,雖然我並不了解澳門。

BECKY︰我覺得選擇的時間是有一個象徵意義,因為剛好是由日到晚,他在說他的人生及澳門歴史,由光到暗,好像拉長了那個時間,我覺得那個很特別的。

WINNIE︰他指著外面的東西,就是他在說的東西,所以很合的那個情緒。

潘淑盈︰因為我知道導演是誰,又知道他大概是怎樣的,雖然是演員自己的故事,但是那個表現方式如吃東西,安排的手法,就是很那個導演的風格。在故事裡面所說的東西,跟我爸生活的區域和食的東西都差不多,所以演員所說的地方我都知道,而他所指的地方也真是他所指的地方,不是亂指的,真的很澳門情懷,澳門就是近這十年有很多類似的演出,但是這個跟之前的很不同,因為之前很多最後都會說一些很懷念以前的生活,但這個演出不是,他最後帶出來不是,是知道這個世界是會變的,他們很想念以前的東西,但是又知道要向前走,好像那個炮竹厰,因為之前是蠻受爭議的社會事件,民間與政府的爭拗,最後政府還是很兇的拆了,他最後說的就是,這個是事實是真實的放在我們心中,是忘記不了,就算你拆了他還是在,我們就記住他,日子就繼續過吧!


梁倩瑜︰雖然他是一個獨角戲,但他合作的演員及導演都是很熟的,所以那種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就有,很像他跟他朋友的一場演出,獨腳的部份在當中並不是那麼明顯,男演員在與觀眾互動上是比較善長,但與他的情邀演員及個人的部份有點不夠嚴謹,個人的演出是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最後的部份他說到沒有辦法、都要發展的,要接受這個現實,我覺得來得比較突然,之前一直好像大家一起集體回憶,最後說一下,那就完了,那他是想觀眾去思考現在、將來、澳門的發展是怎樣,還是他個人輕嘆一句,我覺得最後的動機不是很明確,停在一個疑問中,天都暗了,很灰的感覺。如果他想要的話,就應給我深入思考的過程。

黃佩蔚︰我是聽不懂的觀眾,但我覺得蠻有趣,我會覺得有點心酸,尤其他最後放相片的時候,那些相片是一個共同語言,至少在華人地區,台灣香港澳門也有同樣的場景,你已經看不到了,但是你大概知道以前的菜市場是怎樣的,那個時候是很明確的,不需要說,你是會看得懂。因為聽不懂嘛所以節奏好不好,對我來說其實還好,但我是看到一個人的口述歴史這件事,他口述的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歴史,我在想這個作品有可能在另外一個城市嗎?不太可能對不對?他只能在這裡。
在觀看一個作品的整體經驗,他是做到一點,但如果可以帶我們小小的旅遊一下合起來,那就可能是100分,觀眾們先經過演員說過的事情,最後觀眾得到那一張小小的炮竹厰的紙,和那個地方的實物,整個觀賞就不是你看了一個作品,而是經歴過,那就很環境了。但他也是跟環境搭在一起,從五點到六點多,從天亮到天黑的時候。

曲飛︰我在看的時候有不滿足的,如果是生命的分享、成長的分享,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一個年過四十幾的人去做,我覺得他很純粹的,我覺得他是善良的,但是他對澳門的社會環境沒有感覺,我看他的故事時,我就一直很想知道他怎樣回應現在澳門的轉變,澳門現在的情況是怎樣呢?60多萬人裡只有10多萬是真正的澳門人,大多數都是新移民,一年來自大陸的自由行有三千萬,跟香港有得比,澳門是一個人力資源極之缺乏的地方,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去做荷官,或者入政府部門工作,變成整個社會的環境出現人力資源斷層很嚴重的情況。他是由六十年代開始說,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那他成長時跟葡萄牙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呢?他好似只說了他以前在一個博物館工作時跟葡國人的一些東西,原來我們做公務員要有一個葡萄牙的名字,就停在那裡,回歸了之後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是甚麼呢?澳門人是否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澳門是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他對這個又有甚麼看法,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怎樣看這些事情呢?他只是很簡單的說了一句︰日子怎樣都要過,變就讓他變,就繼續向前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有種酸酸的、一份無力感存在,他有很多東西是知道的,但他會覺得無能為力,但他又不是用一個很大力的控訴去回應這社會,他不是用一個指控或對著幹,是很純粹的。當然那個戲的結構是出現了問題,他大概有九個分場,他到第八分場時應該就要完了,因為已在放黑白相,在說他父親是理髮師,他小時候的成長背景,這部份完了應該是尾聲了,突然就回應炮竹厰那件事,為何炮竹厰那件事就在那個位置進來,剛有朋友說我就有點通了,他有光到暗的時候,可能是有一個潛台詞在裡面,小時候的我是很開心的,但當有一個儀式一個鏡子、梳頭,從一個小孩變成一個中年的男人的時候,那種複雜性。但是他應該再說多一點關於他跟他爸爸之間關於理髮的關係,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套生存哲學,而那種哲學是離不開他們職業的,我覺得不滿足,可否再多一點呢?那個部份我覺得是弱的。
其實我們在天台上一看就看到那個旅遊塔,他當下應該回應旅遊塔,現在澳門在發生甚麼事,可能是一句,我不是要很批判,我覺得那個不是他的風格,我們也不可能一定要求他要批判,他選擇不批判,是可以的,但那個旅遊塔是我們看到的,那個環境東、南、西、北他都讓我們看過了,就好像沒有用到整個的環境。
在結構來說,炮竹厰調動一下可能會好一點,觀眾的參與都處理得不那麼成熟,如第一次他找人跟他唱歌,那個觀眾是人肉佈景版,之間沒有互動;第二位女生出來跳社交舞,社交舞方面不會跳,這個我懂,但社交舞是讓我們看到他生命有變化,如果那是成功的話就可以帶到炮竹厰。炮竹厰我了解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但這樣就停了,而且他的表演方法好像方太太教煮菜,那讓整件事的輕重平衡不了。
總括來說我會欣賞澳門有一個那樣的表演工作者,有一個那麼純粹、那麼赤子之心去看那個環境,我覺得是整個戲的亮點。他用這個方法去回應,我覺得是值得欣賞的。

Presence in The Groove》、《那個‧》、《小城童話》、《都市變奏》

11.17 每週藝穗擂台陣(摘要 1 ):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聊齋誌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